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哲理故事】刻苦成才的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5/10/19 9:52:35
1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汉代有名的儒学大师,他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修筑一个花园。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动工的时候,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但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还是动也不动,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董仲舒勤奋苦读,读遍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2
孙康映雪读书

孙康是晋代有名的学者。他自幼聪敏好学,但家中一贫如洗,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当时,灯油对处于粮食短缺的孙家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所以孙康读书的时间只能维持到太阳下山之前。他觉得夜晚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实在非常可惜。尤其是到了冬天,白天短暂而长夜漫漫,渴求知识的孙康经常夜不能寐。

三更天会不会有亮光呢?无法入睡的孙康敏锐地发现了几丝白光,那是飞雪的降临,大地披上了银装,反射出皑皑的雪光。

孙康便捧着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的亮光来读。他的头发上、眉毛上落着薄薄的白霜,他的身体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他的眼里只有书上那些引人入胜的知识。

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孙康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通过勤奋苦学,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3
王守仁笨鸟先飞

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笨鸟先飞”的勤奋精神。在王守仁五岁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人们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他的父亲很着急,为他四处寻找名医治疗。六岁时,他的病终于治好了,但是智力却显得一般。比起别的小孩,他总显得更笨拙一些。于是,有人断言他以后不会有大出息,父亲劝他说:“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你自己发愤努力,争口气给他们瞧瞧。”有了父亲的鼓励,王守仁更有信心了。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三遍甚至十遍。日日如此,从不间断。父亲见他如此争气,就更加耐心地给他辅导功课。家里来了客人,讨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也让他站在一边,向别人学习。

就这样,王守仁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的精神,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4
苏轼三抄《汉书》

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这其中是有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客人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了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半信半疑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能立刻背出有关的段落,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苏轼不仅三抄《汉书》,其他如《史记》之类的数十万字的巨著,他也都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抄写。他认为,读书、做学问,必须接触社会,大胆分析,不能闭门造车、人云亦云。即使阅读、抄写,也应每一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第一遍先研究军事,第二遍再注意各朝典章,第三遍又专看经济等等。如此几遍看过、抄过,所有内容便都“烂熟于胸”了。

苏轼“过目成诵”的奥秘启发我们:学习不仅要勤奋、刻苦,还应讲究方法。

 

 

5
杨振宁获诺贝尔奖

在厦门念小学,他的主课都是名列前茅,唯独手工课总做不好。他不服气,决心好好表现一次,将老师布置的用“泥巴捏鸡”的课外作业做到最好。他精心挑选了一把土,捣弄了半天,得意地将捏好的泥模亮给母亲看。母亲笑着说:“你做得真不错,这是一段藕吗?”他郁闷地解释过自己做的是鸡后,又重新揉捏起来。到深夜12点,那团泥在他手中还只是略显出鸡形,母亲担心他熬夜伤身体,这才语重心长地劝说:“孩子,你从小是左撇子,是我费了很大工夫才纠正过来的。你能捏出鸡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必非要靠它来赢得夸奖呢?”他失落地钻进被窝,偷偷地掉眼泪,此后再没动过在手工课上争第一的念头。

青年时期,他立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的实验做得非常不顺利,他动手的实验几乎都会出问题,还常发生爆炸事故。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博士了解情况后,找他说:“为何你非要选择写一篇实验论文呢?我看过你写的理论文章,建议你把它充实修改成偏重理论的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听到前辈的这席话,他陷入沉思,到底该如何取舍?

他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把研究方向转到理论物理。经过十余年的艰辛钻研,他与李政道联手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名字叫杨振宁。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