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宝铝:小学生习作为什么会出现 “语言贫血症”?

发布时间:2015/10/21 10:31:41

当前,小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书面表达能力差,语言规范性方面的问题大量出现,病句、错别字、网络用语泛滥。《现代快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在南京三十四中学,为学生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时,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然有72个“死”字。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他以语言学家的眼光,把这种现象“诊断”为“语言贫血症”。

小学语文课本无论哪种版本,所入选的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学生学了那么多的课文,接触到那么多的优美词句,写作时却不同程度地出现“语言贫血症”, 这是什么缘故呢?笔者认为,形成“语言贫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阅读教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写作指导方面的因素……深入探究小学生“语言贫血症”的成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克服“语言贫血症”,提高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 阅读教学“走来回”的缺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但目前阅读与写作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之一,就是阅读教学“走来回”的缺失。所谓“走来回”,就是著名语文专家张志公先生所指出:“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课后思考题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讨课文写作方面的内容。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精读课文共17篇,其中7篇的课后安排了有关涉及“走来回”第二回合,即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的过程的内容。如:“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草原》);“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晏子使楚》);“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桥》)……就是略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也常有这方面的要求,如《景阳冈》“课文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先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再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还可以谈谈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些题目绝大多数可放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进行探究,也就是可供进行第二个“回合”的教学所应用,以进一步对文章的精美词句进行咀嚼品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写作方法。

但是,从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而言,“重来轻回”“有来无回”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个过程往往被削弱,多数的阅读教学只有第一个过程,而无第二个过程,或是以极短的时间进行第二回合的教学。在一些老师看来,似乎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情感就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对文章的理解必然是肤浅的,对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从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对所学过的词句理解与运用。

二、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出现偏差

“语言贫血症”的形成与词句教学被削弱,尤其是缺乏经常性的运用环节也有很大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注意了语言的感悟,但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积累,经常性地进行运用方面做得很不够。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黄城跟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新型玻璃》,进行了简短的评课,也点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脱节的问题。他说:“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运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就像‘藕断丝连’这个词,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温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能够如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其语文功底的扎实与高深;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忽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之普遍与严重。

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只理解意思,而不能根据需要运用于交流的实际的只能称之为“死”的词汇;只有能够熟练地进行运用的词汇,才能称只为“活”的词汇。根据现代认知理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使用语言的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技能的形成要经过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化,需要整体把握,及时反复地操作。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但是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师对词句教学不够重视,绝大多数以理解为最终目的,很少进行运用方面的引导。课改之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或称每一组均安排一个“基础训练”,每篇课文的课后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词句练习,如造句、改写句子、修改病句等,可以说比较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但也带来了忽视对课文的诵读与整体的领悟等不良之倾向。现行教材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以人教版为例,取消了过去的“基础训练”,先改由“积累·运用”取而代之,再是以“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三大块的形式出现,共同点是取消了单一性的练习,改为笼统的词语“读读写写”、“读读记记”“日积月累”等。课后的练习也作了较大的改动,造句、改写句子之类练习基本不见了。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是说词句的运用练习不重要,可以不做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笔者以为,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避免老师们机械地进行课后练习,忽视诵读与领悟,刻意把选择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的空间留给广大的教师。但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精髓与编者的意图,以为对词句只要读读记记即可,就很少安排词句的运用练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识记词语,也应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运用。由于缺乏及时反复的运用机会,学生虽然学习接触了许多词汇,就难以将词汇内化为己有,因此真正成为“活”词汇的并不丰富,更谈不上灵活地进行使用。

三、课堂笔练的不足

“语言贫血症”的形成与阅读课上只讲不练、只说不练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阅读课上紧扣文本,巧妙地设计安排一些“写”的练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将所学的词句内化为己有,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早在八十年代,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就极力倡导“把写挤进课堂”。二十多年过去了,阅读课“只说不写”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相反,有过之而不及之表现。多数的阅读课成了地地道道的“讲堂”或“演堂”。其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些了笔练的题目。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安排了四次课后小练笔,形式也比较多样,有“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几句话”,有“将古诗词改写为短文”,有“根据课文事例展开想象写下来”,有“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编者在《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中这样提到: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一是仅局限于完成课本上所安排的几次练习,没有紧扣文本,设计其他的小练笔,更没有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实际上,课文中可设计小练笔的内容很多,需要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取舍与设计。二是“光讲不练”、“只说不写”,学生缺少笔练的机会。其实,阅读课上需要动笔的机会并不少,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之前写写发言的提纲;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后把自己所得写下来;也可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 可我们不少老师总觉得要讲深、议透,十分吝啬给予学生动笔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少动笔,少运用书面语言,必然会影响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作文教学引导不当

作文教学引导不当,是造成小学生“语言贫血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很强调写作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课程目总目标中对作文是这样要求的:“能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笔者以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诸多要求中,“文从字顺” 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若能落到实处,即使学生认识水平低些,其他表达技巧差一些,到了初中、高中,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若“文从字顺”这一关没过好,就像煮了夹生饭,对孩子将来的作文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大。而要达到“文从字顺”,语文老师应有清醒的认识,进而才能在指导、批改、评讲等环节严格要求,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但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要求偏高,指导不实,批改马虎,评讲笼统”的弊端。一些老师对“文从字顺”这个要求的基础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过于重视人文性的要求,仍然在思想性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如,立意高深,主题突出,中心明确……等等。在指导时过于偏重内容与写作技巧,很少考虑语言的表达问题。笔者曾就作文的批改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受班生规模与教师工作量的影响性与实效,精批细改已很难见到,有的甚至连最明显的错别字、病句都没有点出,只是笼统地写上几句批语。当然,要求全部精批细改,既没有可能,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但局部的精批细改、有选择的精批细改仍有一定的必要。批改不认真、不细致,必然影响评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在书面语言表达方面训练的力度与效度就大打折扣。

五、课外阅读积累不实

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积累,也很重视课外阅读。一是在各学段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性学习中提出具体的要求总量不少于5万字。二是在在附录中专门写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曾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是:一年级有61%的小孩在最近一周之内看过课外书,但其中42.9%看的都是漫画、卡通画和连环画。可见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有的学生有进行课外阅读,但仅仅是阅读而已,没有养成有意识进行积累的习惯。而老师在这一方面的指导也显得比较薄弱,对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怎样恰当运用所积累的东西等等,引导得不够。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就难以把课外读物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更难以从生活中学习生动的语言,因而也对“语言贫血症”的产生起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及海峡语文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读者转载与分享。

 

 
 
 
 
名师简介
 

福建省特级教师陈宝铝

       

       陈宝铝,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福建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长期悉心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体性阅读教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及“作文整体训练”等课题方面颇有造诣。曾担任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主编,编撰出版《读段·写段》《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等40多本教学辅导用书,在CN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著有《本色语文》《小学阅读教学案例比较》等教学专著,应邀在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百余场,深受好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