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题】关于灵感的写作素材
发布时间:2015/11/3 15:51:20
1.陈子昂的孤独
唐代诗人陈子昂少年时代喜爱郊游,轻财好施。他17岁才立志读书,不数年就博览经史,精通文学。21岁他独闯京城,四年后考中了进士,还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他在朝廷做官了,可他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并没有被采用。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使他深感世道险恶和壮志难酬。他怀着巨大的失落感登上了幽州台,他的面前一片空旷。在悠悠天地之中,他像一个历史巨人,沿着时间的轴线放眼看去:向前看,开天辟地的祖先已经远去,周秦汉魏的精英也不可见到;向后看,英才尚未诞生,繁华何时到来?他仰望上苍,纵览大地,他想施展抱负,沟通古今;可是苍天无眼,大地无门。巨大的孤独感化作了诗人的灵光一闪,他仰天大笑,哭出了一首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启示:
作家的思想是何等的深邃,他们目睹时弊,心忧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陈子昂在俯仰无愧天地,浮想贯通古今之际,历史的责任感赋予了他最好的馈赠——灵感。灵感在宽广的胸怀中升华,就是不朽的诗篇。
2.寻找“铁流”
苏联作家绥拉菲维奇出生于一个哥萨克军人家庭,七岁时就跟随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的行军生活。嘈杂的人流,成为了作家心中永难磨灭的印象。后来作家带着儿子访问高加索山区,目睹了“可怜的农夫”的苦难。高加索山脉和大海的雄伟景色在他眼前燃起了动人心魄的幻象,他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可又觉得还缺少一种“魄力”。他在等待着。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作家产生了空前的创作冲动,在他眼前,“又出现了像草原一样的蓝色的林麓,耀眼欲眩的远方的雪山顶峰,无边无际的草原和浩瀚的蔚蓝色大海。”他四处搜寻、打听、记录各种美妙的故事。当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的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故事时,他兴奋极了:等待多年的“铁流”终于找到了。这时作家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想起了带着儿子经过高加索山的情景。在悲痛中,作家的创作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著名长篇小说《铁流》就这样诞生了。
启示:
灵感是作家心灵流程的浪花,是在与生活的暗礁的碰撞中产生的。它是作家长期寻觅的结果,也是作家更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的开端。
3.夕阳中的幻想
在24岁那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罗马城郊游览。沐浴着夕阳,他登上了霞尼古勒山岗。突然奇迹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日后创作的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从漫天彩霞中涌现了。仿佛是“一道灯光”,使他心有所动。后来他说:“起先是他的前额从地平线冒出,接着是那双眼睛,克利斯多夫是眼睛。身体的其余部分,在以后逐渐从容地涌现。可是我对他的幻象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罗蔓·罗兰非常珍视这一瞬间的幻象,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就在此刻开始被孕育了。
启示:
每个人都不会缺少灵感,可惜很多人都缺少一颗对灵感敏感的心灵。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是让你文采焕发的一大秘诀。
4.甜蜜的灵感
有人问果戈里:“在创作中真存在‘灵感’吗?”“那当然。”“灵感来到时是什么感觉?”果戈里说:“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感。这是多么快乐呀……连想都不敢想的题材,忽然如此宏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是的,甜蜜的灵感常常让果戈里忘掉一切,潜心创作,写出了包括《死魂灵》《钦差大臣》在内的大量杰作。
启示:
灵感是人们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往往起着推动创作过程,促成艺术形象完成的作用。把握出“甜蜜的灵感”,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5.贝多芬与《月光曲》
一个初夏的晚上,贝多芬在波恩郊外散步,晚风隐隐吹来叮咚的琴声,他驻足倾听,原来是他所写的《F调奏鸣曲》。他随声来到一间小屋的窗下,好奇地朝窗内窥视,原来是一位少女在破旧的钢琴前弹奏,旁边还有一男子正凑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皮鞋,贝多芬不由自主地走进小屋,才知是兄妹俩。妹妹自幼双目失明,非常喜爰音乐,苦于没有名师指导,贝见此情景深为感动。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月光如水,照在那体态窈窕的盲女身上,照在那钢琴黑白相间的键盘上,照在贝多芬的心灵上。瞬间,一幅奇幻的图画呈现在贝多芬的眼前,他因此创作出了不朽的名曲《月光曲》。
6.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
当希腊王叫阿基米德想出一个办法来检验金王冠是否为纯金所制,有无可能掺假时,他为此颇费心计地考虑多日,仍毫无结果。一天,他在桶中洗澡时,发现他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与他的身体相等。霎时,一道思维的光芒在他脑际划过:纯金王冠比金银合金王冠排出的水要轻,同样重量的合金体积要比同样重量的纯金体积大,因而会排开更多的水。想到这里,阿基米德不顾一切地光着身子冲到大街上,发狂地喊叫到:“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就这样,在受到浴桶中水溢出来的启发,阿基米德获得了一种“直觉的顿悟”,并由此创立了表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关系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的顿悟思维,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