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风筝》: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

发布时间:2014/11/5 12:05:50

问: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作者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陈日亮老师答:第一句是全文要向读者传达的情感基调,在地上还有积雪的北京竟然看到天空中有风筝浮动,”我“感到十分意外。但作者不说”奇异“却说”惊异“,一个”惊“字,表明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惊觉“,惊动了心灵,或者说,是心灵受到了刺激。后面我们知道,风筝的出现,竟刺痛了“我”的一个久远的回忆,使“我”深感“悲哀”,这“惊异”和“悲哀”紧紧连在一起,也就贯穿了全篇,可谓给全篇所传达的心声定了弦,这一声“惊弦”,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那么为什么会“惊异”?在别人,也会同样“惊异”吗?于是,就需要从故乡的“二月春”说起。那时节,若是在故乡,虽然还是早春二月,但地上杨柳已经发芽,山桃已吐蕾,天空中出现孩子们放的风筝,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的“打成”二字,正是表明在南方的故乡,春天的环境气候与人的活动爱好,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本是容易理解的。可是,此时此刻的“我”,却并非身处故乡,而是在四面都是肃杀的严冬,竟然在天上见到了风筝,岂能不感到惊异?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