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 "五味" "六畜"等词语的典故
发布时间:2014/11/5 14:23:13问:请写出:
"五谷"
"五味"
"六畜"
"文人四友"
"文书"
"花中四君子"
"文房四宝"
"五行"
"岁寒三友"
并说明其典故。
答:1、“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2、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3、 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家畜
4、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5、文书:文书 (records)亦称文件。文书一词早在汉代即已使用,如《史记·匈奴传》“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汉书·刑法志》:“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下面不是汉代的)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
而文件一词则迟至清末才出现,此后二者经常混用,随着现代社会文书制作材料的扩展和记载方式的变化,文书和文件的内涵也逐渐扩大。在外文中,文书、文件以至文献则基本没有区别。
6、“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兰、菊。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7、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8、五行:金、木、水、火、土。应出至《易经杂说》
9、岁寒三友:松、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