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萍:文本阅读方法谈 ——从《汉家寨》教学设计说起

发布时间:2016/1/4 11:02:33

一、文本引读法

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的是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文本引读,也可以说是导课,就是要求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它是学生内心美丑善恶的道德评价的情感呼吁。

文本引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本课借用《庄周濮水》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做文本引读。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与作家张承志何其相似。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由《人间世》到《养生主》,到《齐物论》,再到《逍遥游》,庄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现实抗争,宁愿在清风明月之中,独守一方净土;以独有的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只为一个单纯的愿望——漠视权位,轻狂人生,笑对人世。(《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这与张承志的美学追求“回归心灵”完全契合,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唤起他们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美丑恶的道德评价。

二、文本摘读法

“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文本摘读,可以说是直接摘取文本关键性的语句加以品读,这样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文本摘读

1.“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2.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3.“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汉家寨》选自张承志的文集《清洁的精神》。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在当时足以振聋发聩,惊世警人。在这篇散文中有三句话直接点明“坚守”这个主题。

通过对这篇文章摘读句子的细致阅读,不难发现“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的守侯。更深地讲,作者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通过有选择的摘读,学生可以把握文本的主旨,对这样的关键性语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三、文本研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文本研读,正是教师架起课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材是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视角透视文本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呢?

文本研读①

1.走进汉家寨,环境怎样?我的感觉?

2.走近汉家寨,环境怎样?我的感觉?

在《汉家寨》文本研读——坚守之境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清晰明朗。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得出: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体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

在《汉家寨》文本研读——坚守之人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张表格,通过学生填表研读,师生共同总结出:在汉家寨这样荒芜死寂的环境出现这样怪异的人物: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小姑娘的“破红棉袄”和“黑亮”眼睛,都是独特的象征形象。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四、文本思读法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慎思”正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可见,“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是联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桥梁,是从“入书”到“出书”的必由之路。文本思读就应该是感悟深化和升华了。

文本思读

1.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什么东西?

2.他们坚决守卫的是什么?

在《汉家寨》文本思读——坚守之意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第一点是,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第三点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第四点是,他们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

这看似两个简单而朴实的问题,却涉及了文本多层面的内涵。通过师生共同的文本思读,理解了坚守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汉家寨。

五、文本拓读法

扩大阅读教学的"生存空间"。这是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理念。高效利用语文课堂内外的时间,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确认阅读教学延伸拓展的内容。文本拓读也就成了语文教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1、相关链接拓读。

相关链接拓读 ①

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一件事,那就是表达心灵。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齐、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等等。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几乎全部带有悲怆的表情,承受无边的孤独。“孤旅”是他的常用的词,它使这些替代全都带有漂泊天涯的形迹。

——王安忆《孤旅的形式》

他的许多篇章既是猛药又是美文,他的宗教信仰和不尽的长洲九旅,将文章铸造成一锭锭合金。他的作品个性极度张扬,锋是锋,刃是刃,经常戳得人心灵不宁,痛字当头,快在其中。

——朱苏进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著的精神追求者、一个精神领域的苦行僧、跋涉者,一个严肃到了特立独行、与俗鲜谐地步的作家。

——王蒙

与其说,张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不如说,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场,一种姿态,一种饱满的激情,一种对神圣职责的捍卫,一种正义和良知的自我呈现,一种与庸俗现状永不妥协的战斗品格。

——蔡翔

 

以上链接的材料是众多作家对对张承志作品特点的概括。因为他们同是这个时代的作家,都了解作者,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张承志散文的风格,从而更好地鉴赏课文。

相关链接拓读 ②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张承志

以上链接材料是作家自己的诉说,这就更清楚地让学生认识作家的内心世界。作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2、迁移文本的拓读——对比阅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汉家寨》迁移文本拓读——对比阅读中,我选用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坚守精神的家园》。

现代世界是商品世界,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不是全部事实。我们同时还生活在历史和宇宙中,生活在自己惟一的一次生命过程中。所以,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不能只用交换价值来衡量,而应有更加开阔久远的参照系。在投入现代潮流的同时,我们要有所坚守,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一个不能投入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前者令人同情,后者令人鄙视。也许有人两者兼顾,成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弄潮儿,那当然就是令人钦佩的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一切“最高指示”中,至少这一句的确不会过时。

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我对它有自己的读法,我把它读作:人不该只有政治狂热,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红彤彤的标语口号海洋里。

在如今崇拜金钱的氛围中,我又想起了这句话,并且给它加上新的注解:人不该只求物质奢华,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花花绿绿的商品海洋里。

世事无常,潮流变迁。相同的是,凡潮流都可能(当然不是必定)会淹没人的那一颗脆弱的灵魂。因此,愿我们投入任何潮流时都永远保持这一种清醒:"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天下滔滔,象牙塔一座接一座倾塌了。我平静地望着它们的残骸随波漂走,庆幸许多被囚的普通灵魂获得了解放。

可是,当我发现还有若干象牙塔依然零星地竖立着时,禁不住向它们深深鞠躬了。我心想,坚守在其中的不知是一些怎样奇特的灵魂呢。

休说精神永存,我知道万有皆逝,精神也不能幸免。然而,即使岁月的洪水终将荡尽地球上-切生命的痕迹,罗丹的雕塑仍非徒劳;即使徒劳,罗丹仍要雕塑。那么,一种不怕徒劳仍要闪光的精神岂不超越了时间的判决,因而也超越了死亡?

所以,我仍然要说: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世纪已临近黄昏,路上的流浪儿多了。我听见他们在焦灼地发问:物质的世纪,何处是精神的家园?

我笑答:既然世上还有如许关注着精神命运的心灵,精神何尝无家可归?

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种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为一种持久的精神事业和传统。当我也以自己的追求加入这一事业和传统时,我渐渐明白,这一事业和传统超越于一切优秀个人的生死而世代延续,它本身就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甚至是人世间惟一可能和真实的永恒。

人生境界的三项指标: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精神视野。

通过这种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可使学生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的目的。

无论是文本的引读法、摘读法、研读法,还是文本的思读法、拓读法,这种多元方法产生于对文本的阅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使文本失却了其闭合、固化的特征而变得活跃起来。这种变化犹如物质和色彩——文本恰如本色世界,多种阅读恰如阳光,当本色的文本遇到阅读的阳光之时,它立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在独在状态下,诗中的“草莓”只是“草莓”;一旦投入到阅读中,具体的读者必然会将它的隐喻和象征转化为某些“实在”了。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4 (高中版)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