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议论文论据分析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6/2/24 15:34:32(一)评析法(意义分析法)
评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比如《一剂良药的价值》多采用这种方法。
再如,要证明“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论点,举了雷锋的事迹后,可作如下分析:
“正是从这许多平凡的小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他的一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像一个闪光的路标,指引着人们去做好事。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分析,提示了雷锋做小事的意义,从而把论据与论点联系了起来。
又如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示例】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去打工……[举例]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归纳]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那么,它就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让我们改变自己。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探因分析]越是贫穷越激发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不也是一笔财富呢?[作结论]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举例后再向其相反的方向作假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示例】
论点:以榜样的长处激励孩子
举例: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是一个在“联合国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但是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却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维护他父亲的形象和尊严,并以父亲的光辉轶事激励奥巴马。于是奥巴马的一生始终以父亲的梦想与奋斗作为动力,牢牢记住黑人也有可能逆转命运,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第一位具有非洲血裔的总统。
分析:试想如果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父亲,如果奥巴马从小缺失这种以父亲为榜样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动力,【反面假设】也许我们就看不到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这一奇迹了。【结果展示】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的简单,多励志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正面强调】
(四)对比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思路:分析正反事例—突出论点
【示例】
论点: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举例: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
分析: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分析正例】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分析反例】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突出论点】
(五)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归纳法”。且看下例:
要学会“战胜自已”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
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时候,往往都有那种“战胜自己”的体会。“战胜”什么呢?比如,要大清早起床读书,就要战胜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上课时,就要战胜自己思想不集中的毛病;晚上搞好晚自修,就要战胜自己老爱看电视的念头;天冷读书,要战胜怕冷,夏天读书,要战胜自己怕热和蚊咬,等等。总之,战胜自己就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那些偏离和违背学习目标的思想和行动。
因此“战胜自己”,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也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思想,安排自己活动的自制能力。有了这种“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就能自觉主动地“迫使”自己“放弃”那些不利于充实和积累知识的消极因素,我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获得好的成绩。
文章提出论点后,列举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接着就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第一次概括,从个别推及到一般,以避开“不完全归纳”之嫌。第三段开头,再作归纳,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最后(文末)用了条件判断,说明战胜自己和获得成绩的关系。这样通过对论据的分析,就把“战胜自己”的涵义和意义论述地清清楚楚。
(六)阐释分析法
这种分析,就是对引用的理论(名言)作解释阐发,证明论点的确凿。
如请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来论证“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写一段话。
“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要靠主观努力,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其次,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外因。只强调主观努力,不承认条件的作用;或者过分强调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作用,都是片面的。”
通过对引文的阐发,加深了人们对引文的理解,更有力地印证了论点。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一般从阐释含义入手,也可用在叙述事例之后,对事物进行评析。
(七)条件分析法
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来源: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