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教学参考】《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4/13 11:03:10

 

一、认真阅读课文,分别从以下角度复述故事。

1.帕霍姆的角度。

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

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

 

二、分析课文。

1.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表面原因:疲劳而死;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启示: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2.结合帕霍姆的死因,探究作品的主题(寓意),其中基本的认识应是什么?

除课文练习二中列出的四种外,还可能有如下看法:

(1)家人继承其土地遗产,象征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历程;

(2)主人公作为人类的象征,以死亡换取“获得”,如此“获得”已无意义;

(3)既获得最大值又安全无损,人类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两难矛盾。

基本认识应是:

(1)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心、过度追求;

(2)对主人公并非一概否定。

3.帕霍姆原本是一个贫苦农民,而不是富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贪欲,并不仅仅存在于富人心中,同样存在于穷苦人心中,这是人类在心理上的共同弱点。)

4.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

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六英尺”之地成了帕霍姆最后的归宿,与他的无限的贪欲形成巨大的反差,对人物贪欲的讽刺效果达到了极点。

5.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做铺垫。帕霍姆过分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使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三、再读有关句段,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帕霍姆拿出钱放在帽子上,脱下大衣,只穿一件外套。他勒了勒腰带,把一袋面包放进怀中,在腰间挂上一个水袋,向上拉了拉皮靴筒口,然后从仆人手中拿过铁锨,准备出发。他考虑了一下应该走哪条路——哪个方向都充满了诱惑。

(“放”“脱”“勒了勒”“放”“挂”“拉了拉”“拿”,一串动作一气呵成,写出了帕霍姆准备的充分和势在必得的自信;“诱惑”,表现了一个贪婪者处处都想占有,企图拥有全部土地,以至手脚、眼睛不够用,竟一时拿不定主意的心态;同时,也表现了巴什基尔人奇特“优厚”的卖地规则。)

 

作者:河南省南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张冬(组编、统稿)

          河南省南阳市三中  郑浩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网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