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课外拓展】海子,不死的歌者——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发布时间:2015/7/3 11:07:29

 

我不想成为一名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为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 1989年2月

2009年3月26日,查曙明发布了他写给哥哥海子的一封信。

邮寄地址:太阳,天堂。收信人:查海生(哥收)。他写道:“哥哥:你好。算算有二十年没有写信给你了。不知你是否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里。父母虽然日渐衰老,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请勿挂念。只不过母亲又坐在家乡的矮凳上想你了……”

查曙明在海子生前一直跟哥哥保持着通信联系。

1989年5月的一天,在安徽省怀宁县城读高中的查曙明,从同学手里接到一份县里发行的小报,报上赫然印着“海子的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看到这首哥哥的遗作,查曙明知道家里出事了。县城离家有4公里路,查曙明自春季开学之后几个月没回家。正逢高考,学校封闭式管理。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家里没有电话,查曙明无法得到哥哥的确切消息。捱到高考之后赶回家,才从家里知道,哥哥已经辞世两月之余。

1989年的3月26日,海子自杀,他的父亲闻讯后,由三个叔叔陪着去北京料理后事。父亲拿到的海子的医检鉴定书上写着:“患有精神分裂症”。

海子所在的学校为他开了追悼会。学校给海子评了副教授职称。

那个春天北京的天气很热,父亲带着海子的骨灰回家。

海子在生前,他的家人并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与写作。据说在家里,种地的父亲甚至有点不敢跟儿子说话,因为儿子是一位大学老师。

所有活着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1985年1月12日,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其时,海子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哲学教研室的教师,住在北京昌平一幢民房里。

西川说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有时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或许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被一张网罩住,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一般说来,这张网会剥夺我们生活的纯洁性,使我们疲于奔跑,心绪难定,使我们觉得生命徒耗在聊天、办事上真如行尸走肉。但另一方面,这张网恐怕也是我们生存的保障,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有可靠的一面。无论是血缘关系,是婚姻关系,还是别的社会关系。就会像一只只手紧紧抓住你的肩膀;你即使想离开也不太容易,因为这些手会把你牢牢按住。”西川说。

但海子自杀时显然没有那只按住他肩膀的有力的手。

海子大概是3月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

那天早晨,西川母亲在上班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

“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因为急着上班,而且由于她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就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簸,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他大概在山海关溜达了一下午,第二天又在那儿闲逛了一上午,中午开始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走去。”

诗人西川最后一次走进海子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海子的自杀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海子自杀之后,死亡一直笼罩着中国诗坛,先后有不少于14位青年诗人或自杀,或病故,或被害。据说浙江有一位青年诗人在自杀前曾到海子的家乡祭奠过海子。

“这让我难过,”西川说,“或许病故和被害是我们力所不能止,但对于自杀,我们不应该再在其中掺入太多的臆想和误会。我不想把死亡渲染得多么辉煌,我宁肯说那是件凄凉的事,其中蕴藏着真正的绝望。有鉴于此,我要说,所有活着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和时代生活中的种种黑暗、无聊、愚蠢、邪恶真正较量一番。”

 西川说:“20年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不客气地否定我们心中诗性的存在。但每回重读海子,海子诗歌的光辉和力道便骤然显现。这是否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海子已经不再需要变化了。”

那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悲剧

海子去世之后,骆一禾和西川从海子在北京昌平的家中运回了所有带文字的纸页。

当时他们两人分工,由骆一禾负责编辑海子的长诗,西川负责编辑海子的短诗。

不幸的是在海子去世七十天后,骆一禾亦作别人世。

诗人非默亲历了骆一禾作为海子卓越的阐释者所作出的巨大工作,也亲历了骆一禾去世的时刻。对于非默来说,如果海子的自杀是远距离的消息,骆一禾的辞世就是切近的震撼。

5月12日,骆一禾突然倒地的那一天,非默和他在一起。骆一禾是仰面摔倒在地的。他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病,就像六指一样,在某一个分杈上多出一截,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为了海子的事,过分地操劳,已到精疲力竭的程度,最后终于倒下。骆一禾在天坛医院待了半个多月,他是5月12日进去的,5月31日去世,前后隔了18天。

那时候非默正在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与骆一禾关系甚笃。“我听到海子自杀的消息是在3月28日早晨,当时骆一禾的夫人张扶是谢冕先生的研究生,和作家班有些来往,尤其与女诗人阎月君关系较密切,因为阎月君同一禾关系很好,始终尊阎月君为诗姐。27日,一禾得知海子的死讯后立即奔赴山海关去料理海子的后事。28日早晨张扶找到我和阎月君告知了我们这件事情。”

当时非默并没有太大的震惊。因为此前诗人的朋友圈中已经发生过多次死亡事件。女诗人蝌蚪的死,诗人雁北的死。但是因为非默跟骆一禾和西川的友情,看他们为海子的死奔走操劳,就很悲伤。当时骆一禾和西川到北大公开为海子组织募捐,他们在三角地募捐。西川跑到北大作家班的宿舍去,非默和别的诗人也都捐出自己的钱。“也不是很多。当时好像给了一百五十元,那时我们一个月生活费可能也就是几十块钱。”非默回忆道。

海子之死带来的哀伤是渐渐扩展的,非默看到骆一禾在海子身后的奔走和劳碌。

非默与海子和骆一禾共同出了一套诗丛。非默的诗集《隐蔽的手》和海子的诗集《土地》、骆一禾的诗集《世界的血》以及阎月君的诗集《月的中国》同属《世纪末诗丛》。诗集是小开本,三本书封面设计装帧风格类似,图案简洁。

“坦率地说,我当时对海子的了解很少。1987年4月,我在‘青春诗会'上认识西川,会后西川给我寄了一本海子和他合编的自己打印的诗集,诗集很薄,两人的作品加起来大约不超过50首的样子,都是短诗。从个人的趣味来说,我更喜欢西川而不喜欢海子。西川早期的诗有一种欧式的神秘主义气息,在表达上十分含蓄蕴藉,是我当时十分喜欢的。而海子那种青春年少的抒情与我个人的心境阅历相去甚远,故而对海子并未十分留意。后来西川回忆,海子至死时只有不多的几首诗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

当时有一种说法,北岛、多多、杨炼、芒克组织了一个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北京的诗人除了江河和顾城以外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据说海子特别渴望加入这个俱乐部,但是同时很受排斥,海子的死曾被认为可能和这件事情有一些联系。但这个说法后来被多多否定了。“多多澄清说不是,他曾经对海子的诗有过比较粗暴的评论,但是他们最后对海子也接受了。后来在中央戏剧学院搞了一个大型诗歌朗诵会,在这个会上,芒克做了一个小车样的东西,插了25支蜡烛,还朗诵了海子的几首诗,来纪念海子的死。这也是来自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对海子的认可,或者说追认。”非默说。

 “今天回想起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重新出现海子年轻、干净、纯粹的声音,面对我们今天的现实,就会觉得这种声音特别珍贵。当时没意识到,但是现在意识到了——这种内心的忧伤,不是用语言能够轻易表达出来,当你回顾这些的时候,你内心的疼痛感只能一点点咀嚼。”“对我而言,海子自杀及海子在诗歌上的意义与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化而显露出来的。显然,海子的诗及海子成了刚刚逝去的时代的一个象征。海子的死将中国近三十年的诗歌写作一分为二,海子之后,纯粹的抒情已不再可能。”非默说。

很多人是吃海子的奶长大的

1991年9月,胡续冬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

大一还在石家庄军训时,接触到了海子,带着敬仰之心读他的诗。“我周围一帮人,很多是吃海子的奶长大的,我年轻时也一天到晚恨不得想着自己变成太阳的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只鹰。”

几乎所有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的诗人,特别是在各大高校依靠一种近乎于兄弟情谊的帮会伦理来相互砥砺的习诗者,都有一段迷恋在那时刚刚逝去的海子的时期。胡续冬也不例外。在习诗的早期生涯里,海子总是成为朋友们之间谈论诗歌的中心话题,关于他的诗歌理想、他的才能和禀赋、他的死亡和他可供汲取的技艺。

在北大,近10年以来,每年都有纪念海子的春季未名湖诗会,胡续冬是这个“传统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几乎年年都要参加,而每次在参加活动之前多少都要重温海子的作品。“我发现海子作品中的某些品质已经成为我们写作中牢固的后景,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某种前提,就像我们日常的言谈无须逐个用拼音拼读出来一样,他的写作抱负、写作伦理、写作技艺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识和‘前理解'之中了。”胡续冬说。

很多人像胡续冬一样热爱海子,海子像流行明星一样被年轻人追逐。

最早对海子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地方,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里面很多文艺青年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末期,却还没有摸索到现代化的踪迹,此后慢慢扩散到一线城市,影响了一大批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徘徊的无固定职业者身上,比如类似电影《立春》里的角色,比如聚集空间里的艺术家、摇滚乐队等,最后是城市的白领青年。“海子的诗歌,从批评的角度,从阐释的角度看,有很多种进入的可能性,有多层解读的可能性。落实在他诗歌的最直接层面上看,他的诗并不是像现在其他的诗歌,看上去比较繁复,具有迷宫一般的效果。他的诗从表层来看,都是容易打动人心的,包括语言的浓度,有时候具有的歌谣的效果,还有他对汉语特殊性的使用,比如说四个字一组的,四字音节词的使用,还有他对带有东方文化意韵的提炼,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可能直接抓住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他在读一种叫做诗的东西,他的诗符合读者对诗的一般性界定。”

1990年代初期,有两个人特别耀眼,他们通过罕见的、自下而上的大面积的阅读现象被社会所认识。一个是海子,一个是王小波。“通过对海子和王小波的民间阅读,其实大家都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在王小波身上,人们汲取到的是自由主义的精神力量,在海子身上他们认识到理想主义的风貌。”胡续冬说。

今年4月,台湾歌手潘越云演唱、姚谦填词的单曲《面朝海子》全球首播。这不是海子诗歌第一次被改编成歌曲传唱,但这是台湾第一次演唱与海子有关的歌曲。

在大陆,周云蓬、冬子、胡畔、黄金刚、孙嘉敏等歌手都演唱过海子的诗歌。

《九月》是海子的诗,这首流传甚广的诗歌被张慧生改编为吉他曲。

周云蓬听到过张慧生弹唱这支曲子,然而张慧生并没有留下唱片,他也自杀了。后来周云蓬凭着自己的回忆,按照他的理解改编了《九月》,他把这首民谣传唱了下去。

海子自杀时,周云蓬在东北,海子的诗歌还不在他的阅读范围。1995年,周云蓬到北京住在圆明园画家村,那时他开始知道有写诗的海子。但他对海子的诗歌敬而远之。“我觉得其实海子的诗对我不是很亲切的诗,它不是能够进入我日常生活的诗。它是让我不安的诗,或者是有刺激感的诗。我不会把它经常放在身边,只是偶尔看一看。我觉得海子对我来说是一道很炽烈的光,很刺目。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愿意让他经常出现。他的诗是好诗,但是我会不安。”周云蓬说。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夏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