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芙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9/17 11:21:17
一、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虚词和句子。
1.实词:颦、葩、妍、迨、菡萏、徂、馥、颊、菅、袭、擎、可以。
2.虚词:之、于、而。
3.句子: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找出第一段中总起全文的一句,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以及“可人”。)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第六段。)
3.分析第二自然段,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共8个,其中“自”“及”“至”“及”先后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词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言更加通畅。如将这些虚词去掉,这些作用都会消失。)
4.第二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作用。
(1)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
(2)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
(3)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
(4)对偶: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
三、分析本文结构,及其好处。
(本文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层次井然。层次线索:“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参见教参练习三解答。)
四、比较《芙蕖》与《爱莲说》两文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
1.文体:《芙蕖》为说明文,《爱莲说》为散文。
2.立意:《芙蕖》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爱莲说》则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表现手法:《芙蕖》采用了一般性的描述,《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D.两文的独创之处:《芙蕖》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爱莲说》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参见教参练习二解答与上课练习解答。
五、本文是说明文,但又不完全像说明文,为什么?
(作者在文章的条理之中,加入了许多抒情语言,运用了夹叙夹议写法,使用的笔法是说明性与抒情性,描述性与议论性的结合。详见“主编导读”。)
作者:山东省鄄城县教研室 张记海(组编、统稿)
山东省鄄城县第十二中学 周强
来源:北师大教育出版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