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同步】羁旅诗学习
发布时间:2015/10/8 12:51:43
总结概括羁旅边塞诗的情感特征,使用比较好的意象与惯常使用的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对羁旅边塞诗有更深层次的印象,把感观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助有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本专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要充分展开讨论,自己能够总结到规律,比老师强制给的知识要印象深刻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羁旅边塞诗常见哪些意象
2.羁旅边塞诗常用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鉴赏羁旅边塞诗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羁旅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2.羁旅边塞诗常用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鉴赏羁旅边塞诗,概括羁旅边塞诗鉴赏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能够上网的教室、多媒体投影设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本
学校图书室、学校学生机房
小学、初中学过的羁旅边塞诗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借助网络,总结概括羁旅边塞诗的特点。
提示:可从字词方面、情感方面、手法方面、常见意象方面入手,每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书面总结。小组之间可以交流,但表述要全面,有条理。每一条要在100字左右,整个羁旅边塞诗特点不低于500字。存入个人网络空间。
羁旅边塞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边塞诗要注意“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落日”、“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楼兰”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边塞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⑤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适《燕歌行》等。
⑥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边塞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4.常见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或白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莼羹鲈脍: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羌笛:我国古老的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是少数民族或是军队中的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边塞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二、我们如何来鉴赏羁旅边塞诗,请概括总结鉴赏方法(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整理)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2011年重庆高考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⑴“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⑵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5、准确合理,有根据,术语表述要正确
1.小组长要负起责任,要实时督促本组的同学提高效率争取两节课全部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
2.参考答案不能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总结归纳的内容是学生本次单元教学的主要成果,各小组答案要有自己小组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但不能硬搬照抄,要有自己的认识。
4.书面性的特点总结要有逻辑性,思维连贯,单个同学可能只言片语,小组内最好形成文章性的东西。分类卡片每个人还得取长补短,小组内可以一致,尽量全面。
来源:北师大教育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