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现当代散文个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审丑核心词:伟大的神力

发布时间:2016/3/24 11:23:08

以还原方法为先导,获得矛盾的切入口,从而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这种方法还是比较笼统,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不要把还原仅仅局限于场景和人物的还原,也就是比较具体的、感性的还原,或者说初级的还原。所有这些还原,事实上都离不开比较高级的还原,也就是语义的还原,只是没有系统地展开。

在这里,我们着重进行语词还原,严格说来,并不是对一切语词进行还原,而是对文本中,对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家特殊的语言创造的核心语词进行还原,也就是对关键词进行还原。其步骤,首先就是把语词的原生语义一或者通俗地说,字典上通常的语义一想象出来。然后与文本中、具体语境中获得的新的语义加以比较,揭示矛盾,进行分析。 如果不用还原法,许多语词好像没有什么矛盾,无法进人分析的层次。

《阿长与山海经》开头两段似乎每一个字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但是,用还原法,却可以看到矛盾很深刻。先以关键词语“阿长”的还原来作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烦琐了? 鲁迅不是说过,文章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 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郑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她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第一,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不被尊重的。这样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这叫“哀其不幸”。第二,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阿Q正传》里阿Q的名字,《祝福》中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深邃的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隐含着荒谬,旧礼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搜,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但是,按照封建礼教传统没有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已经成为不由自主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整篇文章中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对肖像的描写还要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因为还有深入的余地。许多教师即使会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原因是方法单一。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要深刻地揭示《阿长与山海经》的特点,不妨把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一下。

从对人物的态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对于他的保姆阿长,与对于他的老师相比,感情变得比较复杂了。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因而童心和童趣是我们注意的要点,进行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弄清它们之间的同与异,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一些表面上互不连贯的事,《阿长与山海经》的不同就是,尽管事情不少,但是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但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故事,并不太连贯,把全文连贯起来的,是作者作为儿童对阿长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意脉起伏的过程。

这个过程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要作段落划分,就比较烦琐,吃力不讨好。要把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标志着“我”对长妈妈的观感(意脉)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

鲁迅在名字的文章做足了以后,就写对她的一般印象,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

作为保姆,用还原法,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占满了大床。这说明,她不称职。而且,“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

把这一切归结起来,作者的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

孤立起来看,这几个词语并不见得精彩,但是,等到读完了这篇文章,和后面的一系列关键词相联系,作为意脉来理解,就很生动了。因而,所谓关键词,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词语,而是文章的完整意脉中的核心词语。其生动,不能孤立地判断,而是在意脉的变化中显现出来的。

这以后,事情有了发展,作者与阿长的矛盾加深了。

过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无限的欢乐,而且是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的想象。而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煞风景。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 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错位。

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又是一个总结性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磨难,或者是“元旦劈头的磨难”。把节日变成了“磨难”,这是作者和阿长的情感意脉的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是对于阿长的情感的一个大转折,关键词不是事情讲完了才提出来的,而是事情还没有讲出来之前,提前出现的关键词是:“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这两个关键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力,只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特别是在描述了阿长讲的迷信故事以后,故事的荒谬和“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产生了矛盾,才显出特别生动的趣味。

阿长讲了一个荒谬不经的故事。这是本文中最为精彩的额笔墨,尽显一个幽默大师从情感到语言的游刃有余。首先,这个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诞的。1.概念混乱:把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尊称其为“大王”。2.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对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毫无保留地相信。3.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荒谬、可笑,长妈妈讲得很认真,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欺骗或者开玩笑的样子,就显得好笑,这就不和谐、不一致,有点西方人讲的incongruity,有点幽默了。

其次,用还原法观之,对于长妈妈的荒谬逻辑,特别是抓去做小长毛和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的说法,“我”不但没有表示怀疑、反驳,反而引申下去:自己不怕这一切,是因为自己不是门房。这就把逻辑向荒谬处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有的门房都要被杀头,好像太平天国时代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似的。这是第一层次的荒谬。第二层的荒谬是,这一切居然既没有引起“我”的恐惧,也没有引起反感,而是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这逻辑就更加可笑了。越是荒谬,就越是可笑。这样的语义,在字典里是找不到的。语言单纯的工具性在这里无能为力,只有把语义的变幻与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奇妙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领悟。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从母语的感受来说,领悟并不困难,语感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里的幽默感得力于将谬就谬。按还原法,正常情况下,应该对长妈妈的荒谬故事加以质疑,加以反驳:阿长的立论前提绝对不可靠,推论也有明显的漏洞。这些都视而不见,却顺着她的错误逻辑猛推,将谬就谬,愈推愈谬;歪理歪推,越推越歪。幽默感随之而强化。“特别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用,可能要被认为是用词不当。但是,这种用法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讽,这种用语里面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的特点。

下面,正面引出来作者想得到一本《山海经》的事情。对于这种孩子的童心,没有人关心,而这个做保姆不称职、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灵需求。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感情来了一个大转折。这是意脉的第四层次。关键词仍然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较之第三转折的“特别的敬意”还增加了一点分量。还怕不够,又在下面加上了个“新的敬意”。但是性质上,这个“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样,它不是反语,不是幽默的调侃,没有反讽的意思,而是抒情的。

在整篇文章中,最精彩的就在这里了。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唤醒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是反语,有讽喻的意味,另一个则是有歌颂的意味。而这两个本来互相矛盾的内涵,竟可以水乳交融、自然地结合在意脉起伏之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语言大师对于汉语语义的创造性的探索。这用语言单纯的工具性是难以解释的。细心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人文性,字典中的语义是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化的,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则是变化万千的,是在人与人的特殊精神关联中变幻的。正是这种变幻,才是语义的生命;从这种变幻的语义中,读者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密码和作者对于人物的感情。鲁迅对这个小人物的愚昧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尖锐的讽刺,而是温和的调侃,并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

在最后一段,他居然用了诗化的祈使语气:

    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持严厉批判态度的鲁迅,用这样的诗一般的颂歌式语言是很罕见的。鲁迅在小说中写过一系列的农村下层人物,除了《社戏》中的,几乎没有什么人物是得到他歌颂的,从阿Q到祥林嫂,从七斤到爱姑,从单四嫂子到王胡、小D,从来没有一个人物受到鲁迅这样诗化的赞美。但是,长妈妈却享此殊荣。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下层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并不仅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能完全概括的,至少在特殊的情境下,鲁迅还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似乎可以用“欣其善良”来补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不能说,鲁迅自己说的对于他的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够全面呢?这一点是可以讨论的。

读文章,就是要读出它的好处来;用比较多额方法,就要比较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来。《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相比,其特点不难概括出来,那就是:不但有幽默的调侃,而且有真挚的抒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广博的胸怀哦,即使对一个有这么多毛病和缺点、麻木的、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

从中我们应该深深体悟到鲁迅式的人文情怀。而表现这种人文情怀,最为关键的词语就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这一切和最后祈求大地母亲永远安息她的灵魂这样的诗化语言结合为一体。一味拘于字典语义,是不可能进入这种深沉浑厚的精神境界的。

幽默散文所遵循的逻辑不是理性逻辑,因而,它们往往并未达到理性文章那样的深邃,但是,这并不说幽默就不可能带上理性的甚至哲理的意味,不是这样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