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绍振解读《荔枝图序》

发布时间:2016/3/30 11:01:39

这篇文章说的是荔枝。写作时显然是尽可能地不带强烈的主观感情。作者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让“不识者,识而不及一、二、三者”认识,获得知识。故本文的文风,多有客观准确地记载的特点,如:先是说,荔枝生长的地理特点(巴峡。这里我们可以批评白居易的知识有局限,只知道四川巴峡有荔枝,不知岭南闽粤亦有荔枝)。接着白居易,描述荔枝的形态,文字很简洁,因为抓住了特点。同时,我们也不难感到,白居易还追求一点文字上的节奏感,那就是对仗: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作说明文的时候,他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在写到荔枝的果实时,文学的笔法就更加明显了: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之所以说这里有很明显的文学家笔法,除了对仗,还用了许多很贵重的事物来形容荔枝的美好。红缯、紫绡都是贵重的丝织品;“莹白如冰雪”、“ 甘酸如醴酪”,都是诗化的语言。说明文追求客观的准确性,而抒情则追求主观的情感性,二者有矛盾,但白居易虽然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但并没有歪曲客观的 性质,因此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情智的交融。但是,并不是所有方面都能调和这样的矛盾的。实在不能两全其美就只好以智性的准确为主了。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这是说得很准确的,要准确就不能带感情,就是荔枝色香味尽变,也不能形容,不能夸张,不能惋惜。夸张、惋惜了,就不是说明文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