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和贴近想象

发布时间:2016/3/30 15:41:43

作文教学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说起来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指导思想上有偏差。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写不出,写不好,原因很简单:缺乏生活。药方就是“贴近生活”。学生千差万别,这个药方,几乎被成了万应灵方。实际上,孩子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一起,本来就在生活之中,已经融入其中了,还要怎么贴近?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贴近生活”的命题的提出,是从“深入生活”来的,这是针对一些作家脱离生活,凭空虚构自己缺乏真情实感的生活的。要求这样的作家贴近生活乃是指超越作家小圈子,深入到大工厂、农村、部队广阔天地里的生活中去。这一原则对于孩子们来说,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是文不对题的。如何把贴近生活的原则贯彻到底呢?“观察生活”的说法应运而生。许多老师以为,只要认真观察,作文就不怕言之无物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贴近和观察却和初衷背道而驰。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就脱离作文实践。

首先,这种“理论”的哲学基础,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以为只要目击到对象的信息,就可以自然变成作文。无视于作文是心灵的精致的创造。作文并不仅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作者情思和升华和结晶,是生活现象的特征和作者情思特征的猝然遇合。作文的冲动以情思的活跃为前提。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未经情思的同化,不在想象中按照文体的规范排异、重构,形成贯穿首尾的主旨,只能是产生杂乱无章的罗列现象的流水帐。

其次,生活现象对于一切作者是共同的,而作文却以独特的感受为生命。因而,哪怕自以为“贴近”了生活,充其量也只是感觉到了人所共知的现象。一些老师,甚至是一些理论家,却把那种与作者情感和思绪无关的现象当成了“生活”。我看过不少重点学校的优秀作文选。有时整整一本都是游记,所写不外是祖国壮丽河山,连美丽的形容词都大同小异。好像是出自一人之手。看不出作者不同的年龄、气质、地域、经历的影子。只有一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妈妈带她到杭州旅游。游到第二天,问她感觉如何。回答竟是:“没有感觉,就是跟着你‘瞎闯’。”只是后来上了六和塔,才感到惊异。原来,这里的江竟是这样的平静,和她家乡滔滔滚滚的闽江,完全不一样。居然分不清是往东流还是往西流。这里的人生活得太舒服了。只要往地上插一根桃枝,过些年就能长出桃子来。怪不得这里出了那么多的美女和才子,而没有关西大汉。后来回到福建,一下子又在高山的走廊中间盘旋。这时才感到江南平原真是令人怀念。但是,为什么在那里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它有多美呢?

这个小作者的成功,就不是靠观察贴近江南的山水,而是贴近了自己长期山区生活的记忆。这样才写出了自己的杭州,而不是那些优秀作文中千篇一律的游记。她笔下的杭州,隐藏着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长期习惯于山区的眼睛第一次观看平原的惊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功的经验并不是贴近了生活,而是贴近了自己。正是因为贴近了自己,读者才感到其中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相比起来,那些重复着人所共知的形容词的游记,倒是倒是给人一种缺乏生活的感觉。

单纯强调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是片面的,观察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特点。可是光有客观对象的信息,不足以构成有特点的文章。自我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重复的感受才是文章的精华。大量的观察无质量,表面上是由于不能发现对象的特点,其实不能发现自我的特点是更为深刻的原因,是没有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去观察,是文章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找不到对象的特点,是因为找不到自我的特点。找到自我感受的特点,是更为关键的。从写作实践来说,未经主体,(或者自我)情思同化的,不带作者特别的痛苦和欢乐的生活,就不能算是生活。作文中的生活,不能没有作者特殊的体悟和发现。因而,贴近生活的前提不能不是贴近作者的自我,不能贴近自我活跃的心灵,则永远也不能贴近生活。

再次,作文言之有物的条件本来应该是启动孩子的心灵。贴近生活的理论不但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活跃,而且带着很明显的成人化的色彩,难免以成人固定的观念扼杀孩子的心灵。孩子感受、观念不同于成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其想象远比成人自由、多元。而贴近生活的理论,则隐含着一种统一的生活真实的预设。要贴近孩子的自我,就不能不贴近孩子年龄特点,也就不能贴近孩子的想像。具体来说,那种不同于成人的,不拘一格的想象,往往是文章的亮点。一个老师告诉我,当他问低年级的孩子,为什么早晨花儿开了。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因为看到太阳出来,花儿笑了。有的说,因为昨夜睡懒觉,早上伸懒腰。有的说,因为看到小朋友穿花衣服,想和他们比赛。所有这一切之所以生动,就是因为贴近了儿童的五花八门的想像。而到了四五年级,再问这样的问题,学生们知道老师心目中有一个“贴近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大家的回答就一元化了,就十分枯燥了。2003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的短文:“我”回农村老家时,特地去看望年迈的启蒙老师,在老师的桌上,不经意翻到一篇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作文:

阿爹还没有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就啥都不怕了。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位干部看到,老师在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显然是认为文章写得很差。为什么呢?这个孩子的想像和教师的想象发生冲突。不言而喻,狗在成人心目中,是卑贱的。而在孩子那里,自己变成狗,却是母亲的卫士,是很自豪的。正是这种孩子气的自豪这和大人想像的中卑贱形成了反差,构成了张力,才显得新异,孩子心灵的活跃、纯真、童趣才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本是不可多得的妙文。却被老师“枪毙”了。成人的现成话已经把老师头脑僵化了,凡与之不合者,于是就施行霸权,宣判孩子的想象的死刑。而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和孩子气的想像是不分不开的。

从写作实践来说,真实的生活和心灵,是绝对离不开想像的。文章的真实和想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许多老师辛辛苦苦改作文,不努力保护孩子的心灵,而是摧残孩子的想像。长期如此自我否定,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因为有一种严肃的理论在支持着。那就是文章要反映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不能虚假。这就是说,在老师们心目中,生活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真实。比如祖国的大地山河一定是壮丽的、秀美的,旅游的人们,心情一定是充满诗意的。不是这样,就歪曲了生活的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预设太绝对了,不知不觉之中,就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固定的、统一的真实的模式,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感受,往往被视为不真实,或者“立意不高”。殊不知,他们心目中的绝对的“高立意”,恰恰是真实的反面。多年前,一个小学老师出了一个题目《清道夫》。一个学生的作文大意是:在她的小区,有一个清道夫,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身材高大。每天经过,都让她肃然起敬。其实,那个小区里的清洁工,是一个发育不全的侏儒,嘴巴有点歪,口罩很脏。家长问她,为什么真真实实的清洁工不写,要写虚假的,穿着白大褂的清洁工,让你肃然起敬?而一个五官不整的清洁工,工作认真负责,也让你肃然起敬,不是立意更更高吗?但是,孩子还是不能同意,因为那样老师会批评“立意不高”。这就充分暴露了,这种反映真实的作文理论,走向了反面:强调真实,无视想像的理论,却强制孩子说谎。

文章不是生活真实的照抄,而是生命真实的提纯。真实不是绝对的,文章中真实,是在想像中提练过的。想像有两种,一种是贴近孩子心灵的想像,一种是贴近僵化概念的想像。我们的理论家在笼统地排斥想像的时候,实际上是排斥了孩子气的、真实的想像,而把僵化的、模式化的、概念化的想像当作本质。所谓“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这种虚假的、僵化的、模式化的想像。

只有贴近自我,才能在想像中贴近生命的真实体验,在这一核心理论上拨乱反正,有普遍的迫切性,这不仅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且对高考也有重要意义。

2004年,福建省高考第一次自主命题。作文题是十个名人和文学人物形象。其中有曹操、孔夫子、苏轼、薛宝钗、鲁迅、冬尼娅、圣地亚哥等等。福建省的考生,差不多百分之七十五,选择了鲁迅。这大概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是中学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但是,文章的质量却并不太好。大都是按着贴近鲁迅的理念去写作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有硬骨头精神等等。以这样的话为主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缺乏作者自己的感受,没有多少真切的体验。其中有一千卷,只有标题上两个字“鲁迅”,此外什么都写不出。是对鲁迅所知太少吗?可能。是和鲁迅距离太远吗?也可能。但是,所知很少就不能为文吗?不一定。有一个考生把文章的标题定为《鲁迅伴我成长》。一开头就坦然说,自己对鲁迅所知甚少。最初,自己害怕鲁迅,鲁迅的文章太深,好多看不懂;鲁迅的人格太伟大,自己太渺小;鲁迅和自己的距离太大,无法亲近。中学生中流行一种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做作文。”但是,后来陆续读了鲁迅写他童年和故乡的文章,渐渐觉得鲁迅童年感觉和自己的颇有相通、相近之处。就感到伟大人物也是很平凡的,挺可爱的,挺好玩的。有了这样的体验,鲁迅就不那么可怕,不那么遥远,而是越来越亲近了。当然这并不够,今后要好好阅读鲁迅的经典著作,走近他伟大的心灵。这篇文章获得了挺高的分数。

文章的立意很讨巧,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贴近鲁迅”,那样就容易一味写鲁迅的伟大,越是伟大,就越是没有自己的感觉。他采取相反思路,贴近自己,写自己想像中的鲁迅。哪怕他感觉中的鲁迅不伟大,也老老实实写出来。这样不但鲁迅活了起来,作者的心态也活跃了起来。这个同学想像的魄力是很值得称赞的,他不是让自己去贴近鲁迅,而是让鲁迅贴近自己,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而那些只写了鲁迅两个字,交了白卷的同学,就是被那种片面的贴近生活,贴近鲁迅的作文观念害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