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没有忧愁的岳阳楼
发布时间:2016/8/11 9:07:26《陪待郞叔游洞庭湖醉后》写了三首。李白流放之时,在政治上和道德上一度十分独立,但是,一旦遇赦,从牢狱中放出来以后,他心情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有亲戚招待,又可游山玩水,这时的李白,心情比较轻松。前面两首是这样的: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从艺术水准来说,这两首都属一般。第一首第一句是把此番参与的人士都称赞为“竹林”的贤士。第二句,奉承族叔“贤良”。第三四句是自我表现。这个自我的特点,用“清狂”二字出之,显得多少有点抽象,缺乏感性。第二首,以白鸥的拂筵而飞,表现诗人缷却精神负担,与环境和谐相处,怡然自得的心情。但都不及第三首: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要在艺术上读懂这首诗,光是抓字面上的关键词是不够的,其中隐藏的关键词更为重要。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和前面两首表面上是同一情景,但,在艺术上,却是两个路子。前二者基本上是写实的,而这一首却是虚拟的、想像的。“刬却君山好”,实际的意思是,“刬却君山”才“好”。这是一个假定句。完整的语法结构是:如果能把君山“刬却”多好。下面同样也隐藏着一个关键词:(如果)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那么)巴陵(也就是岳阳)的洞庭湖水,就全部是酒了。这样的话,洞庭的秋色就全都要醉死(人)了。
李白的从政治上到生活上全方位获得解放的兴奋之情,没有直接抒发,而是用诗人对洞庭湖的感觉来体现的。李白虽然遭遇的灾难比之杜甫不知要严酷多少倍,但,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他获得解脱后的心情却比杜甫不知要轻松多少倍。一方面,他的个性如此,二方面,他的人缘似乎也比较好。当遭难之时,他是很孤立的,弄到“世人皆欲杀”的程度,可是一旦解脱,又所到之处宴请不断,甚受地方官和亲友的欢迎。可能还有一点,款待他的人,都好像经济上挺宽裕的,似乎都是不愁衣食的那一阶层。
他不像杜甫那样,为国家命运而陷于痛苦,自己连生计都很难维持。传说杜甫长期饥饿,一旦有朋友赠送牛肉,竟死于大啖。而李白却不一样,总是对酒当歌,豪情满怀。传说,他是水中捉月而死。这不禁是两个人的个性不同,而且是两个的经济地位不同。同样面对洞庭湖,他不像杜甫那样痛苦。好像战乱,亲人的离散,政治上的灾难,自己身家性命和政治、道德形象的危机均不曾存在过。一切都抛在脑后,只顾眼前的欢乐。全诗只写一个“醉”字。这个“醉”字,第一次点明,在题目上。他不像一般诗人那样,在题目上出现过的字,尽量回避,相反,他第二次,就是最后一句,又点了这个字。不过不是直接表现自己的醉态,而是写自己的醉想。什么样的醉想呢?醉得还不够过瘾,醉得不够精彩。要怎样才过瘾呢,才够精彩呢?这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因为自己醉的姿态,已经写过很多,许多名句,早已经脍炙人口。如《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还有: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醉到这种程度,其姿态之浪漫,之超凡脱俗,可能是无以复加了。如今又来写醉,该从何处出新呢?李白毕竟是李白,虽然年纪已经是近六十岁的高龄了,他的想像,他的豪情,仍然不减当年。他的想像从人转化到酒上,又从酒转化到眼面前的洞庭湖的水上。杜甫写到酒,总是要想到经济条件,不能不和自己的穷困联系在一起:“酒债寻常行处有”“潦倒新停浊酒杯”。甚至还把买酒没有钱,只好春衣典当了都写到诗里去:“袁回日日典春衣”。李白似乎,从来没有酒钱问题,没有钱,问题也不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实用的价值,约束不住他的神思飞越,让洞庭湖里的水都变成酒吧,这才过瘾。这样的感情够极端的了罢。但,还不够。要让感情更强烈,就要让酒更加无限。那眼前的君山,占据了湖面。这毕竟是个遗憾。那就把君山给铲除掉。酒不是更加无限了吗?这就是第二层次的极端。这个极端是李白在《襄阳歌》中曾经想像过的: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按《将进酒》和《襄阳歌》的想像,接下去应该是,诗人豪情满怀地痛饮了。但是,这样写,就是想像的重复了。这是李白不屑为的。他的想像来了一个急转弯,他不喝了,他不醉了,他的第三层次的极端是: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让洞庭湖的水都变成了酒,结果醉死的不是自己,而是洞庭湖。《唐诗摘抄》说,“放言无理,在诗家转有奇趣。”(1)从实用价值来说,这的确是无理的。但从审美情趣来说,却是有趣,有情的。诗人的审美情趣从实用理性中解放了出来,不讲理了,就“无理而妙”了(吴乔《围炉诗话》)妙在无理中不但有情,而且有情感的逻辑。为什么是洞庭醉杀了呢?因为,这里的景色,这里的氛围,这里的友情和亲情醉人。但,李白不说,友情和亲情,而是说是秋天。因为,这里的君山、湘水,巴陵、岳阳楼、洞庭湖的美结合在一起,最能代表其美的,乃是洞庭秋色。文字上是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实写,人为秋色醉杀,虚写。“醉后发清狂”之意,在第一首中没有没有完成,到这第三首,终于把狂态写了出来。弄到洞庭与我同醉,分不清是洞庭之醉还是我醉,还不够狂吗,狂得还不够精彩吗?
这首诗把李白激情澎湃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也只是李白艺术个性的一个方面。同样是在在洞庭湖岳阳楼上,李白还有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也是很经典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如果说前面一首,抒写的是激情,以强烈的、极端的感情取胜,而这一首,则以潇洒的感情见长。楼观岳阳尽,是不是说,没有比岳阳楼更精彩的了?山迥洞庭开,站在岳阳楼上,山很遥远,洞庭很开阔,并没有“刬却君山”,让湘水平铺而流动的的冲动,相反在天水一片境界中,大雁的远去,把人的眼睛,牵引到远方去了,对大雁的凝视,令人把忧愁忘却了,而山头的明月,美好得好像是山专门奉献给自己的一样。这是多么惬意。人如在天上下塌,喝醉了酒,一任凉风衣袖吹得飘舞起来。这个“吹人舞袖回”,说的是人的舞袖,实际上引发的联想,是诗人的飘飘欲仙之感。前面的那首相比,这是一种很轻松的自如境界,大雁、明月、云间、天上、下塌、行杯、凉风、舞袖,均没有将世界作大幅度的变异。这是因为,前面的那首强烈的激情撞击着诗人的感觉,使这发生变形变与质变,而这一首,则不是强烈的感情,而是一种潇洒的温情,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感觉,意象以其自然状态来渗透感情。
注:
(1)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