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妇病行》“ 丈人”新解
发布时间:2014/11/7 16:55:29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对细节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人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墉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人门的是亲交①。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 交”属上句,都作动词用,则到市乞讨的是父亲,人门的也是父亲⑧。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分歧的关键之处在对“丈人”一词的理解。两种意见都认为诗中的“ 丈人” 即病妇的丈夫,亦即“ 两三孤子”的父亲。这种认识源于朱乾的《乐府正义》“读《饮马长城窟行》,则夫妻不相保矣。读《妇病行》,则父子不相保矣。读《孤儿行》,则兄弟不相保矣。”但这里并未讲明父在母死。
首先,“丈人”一词在各种词典字书中未见有释为妇女配偶的义项。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丈人”一词多是对老人的通称或有德之长老,如“师贞,丈人,吉。”易·师正义严庄尊重之人。“遇丈人,以杖荷蕉。”《论语·微子皇侃疏,丈人者,长宿之称也。再看“ 孤子”一词的含义。《说文解字》训“孤”为“无父也,从子瓜声。”《玉篇》“孤,少无父也。”《释名· 释亲属》“ 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也。”具体说来,“ 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礼记· 深衣》“ 如孤子,衣纯以素”郑玄注。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如“孤子吟而枚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孤子寡妇,寒心酸鼻”宋玉《高唐赋》、“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饵以为约” 枚乘《七发》等。
“孤子”都处于极悲惨无依靠的境地,与寡妇并称,更能表明其相互关系。可见在汉代既称“孤子”,至少是无父亲,也可能是父母双亡。绝不可能在母死父在的情况下称“孤子”。诗的末尾写道“ 人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难道是做父亲的称自己的孩子为“孤儿”吗这里应该是亲交人门,看到已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啼哭。因此《妇病行》一诗中由病妇的一番话可知,她的孩子早已失去了父亲,病妇本人则是一位寡妇。诗中的“丈人”怎么可能是丈夫呢?“丈人”在本诗中应指病妇邻里间的一位老者。“传呼”指传声而呼,可知此“ 丈人”在病妇临终时并不在跟前,而是由他人转告而来。如果是妇女的配偶,临终前由人“传呼”就于情理不通。从语意上看妇女的遗嘱充满了愧疚,历来多解释为汉代女性地位低下,夫君面前卑微自贱。但如果说这位妇女面对的不是丈夫而是邻里尊者,那么言语间的歉疚则更易讲通。汉代虽有妻称夫为“君”的例子,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丈人”是病妇的丈夫。
按照这种解释,则上文所引对《妇病行》的两种意见,前者在断句上可以肯定,但在理解上认为父亲抛下“孤子”,不知所终,则属臆断。后一种意见则完全不能成立。如果把“丈人”看作邻里老者,上下文就可解释得通了。毕竟老者只能代为照看,至于乞食,只能由孤子中年龄稍长者去做了。同时断句问题亦可迎刃而解,说“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的是亲交,“ 探怀中钱”的是亲交,“人门见孤儿”的也是亲交,而不是父亲。“丈人”作如此解并不影响本诗的现实意义。相反,因为两三孤子成为无父母的孤儿,借亲交的慨叹表现病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使本诗描绘的社会现实更加触目惊心,更富有典型意义。
注释:
① 持这种意见的如游国恩等五教授编《中国文学史》、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需主
编《中国文学史》等。、
②持这种意见的如余冠英《乐府诗选 》 一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郑文吸汉诗选笺少、草场但、络玉明
主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作者:常昭
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本文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