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2013年高考作文题评析

发布时间:2015/1/26 11:16:17

 

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2013年高考作文题评析

 

与往年相比,2013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的占了优势。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是把相互矛盾的因素或明或暗地提供给考生,迫使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上海卷可为代表: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这个题目不像一般命题那样提供感性的材料,而是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观念直接摆在考生面前,有点像法国的高考题,题目很抽象,带着哲学性的意味,要求比较强的抽象能力,对一般习惯于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考生而言,这种富于思辨性的考题,挑战性很强,但如果能够抓住“自己认为重要”也就是个体的重要性,和“世界上”也就是人类的“重要性”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思路就可能打开,不至于茫然失措。如果再适当引入正、反两面的感性材料或者格言,阐释和分析就比较可能深入,不太可能流于肤浅。

在这方面的几乎如出一辙的是安徽卷。题目为萧伯纳名言:

有的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个题目和上海卷相同之处是,并未提供感性材料,完全是抽象的议论,但是,比上海卷要复杂一点,那就是不管发生过的和没有发生的,后面都跟着一个为什么。这就要求作更多层次的分析。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挑战性更强。题目出得这样抽象,难度这样大,显示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和西欧的高考作文命题接轨。这类题目有两种做法,一是遵从题目的提示,从抽象到抽象地演绎和分析,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展开,估计能够这样做的学生凤毛麟角。二是结合实际事例或者格言进行分析,就可能比较容易展开。对一般学生而言,最讨巧的做法,将论点感性化,举些具体的材料,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例证,要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在引述感性事迹、格言时能展开分析,文章才能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深度。

相对而言,北京卷的表面形式上与历年命题一样从感性材料出发,但是难度不亚于前二者:材料为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关于爱迪生回到21世纪会对手机怎么看。

题目没有直接揭示矛盾,难在需要考生自己去概括出来,要把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和21世纪很普及、具有丰富功能的手机对立起来加以分析。把矛盾简明地概括出来,才能进入理性思考,但是,对这样的反差既要有尊重历史观念,又要有肯定进步的观念。历史的伟人在后来进化的环境中好像是落伍了,但是,他们的贡献恰恰是今日科学发达的阶梯。

从这个意义说,2013年的题目较之2012年是有所突破的,令人可喜。从理论上看,作文比之那些五花八门的选择题或者变相选择题,更是考生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语文素养,按课程标准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包括情感和理性,也就是情感的丰富和理性的严密,这分别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中得以表现。工具性就是考生对语言的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二者互相渗透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一些;而对高中生而言,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则更重要。因为进入大学后,不管文科还是理科,课程都是系统理论。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在理性的抽象度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但是,上述比较拔尖的,一般的作文题,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导向议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很不全面,基本上是诗性的抒情命题。而抒情的逻辑则以片面见长的。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材料本身往往是比较片面的,题目却隐约约地表现出变相的强制性主题,用于作抒情性散文,可能得心应手,但是要作出议论文来,就要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和批判。如浙江卷:

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表面上这是议论的题目,但是,这种观念明显有片面性,大凡有片面性的格言式的话语,都带着抒情的片面性。如果要写成像样的议论文,就要理性分析,也就是要全面思考。如果能指出,这句话隐藏着的片面性,就可能胜人一筹:固然年龄增长与心灵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全面分析一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人的理性在不断成长和成熟。天真的孩子,其直线眼光可能自发地自私,如不肯将食物分给任何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任性地哭闹。这并不是理想的人格,相反,是非理性的任性,成人要对之进行教育和规范,结果并不一定是“硬化”。如果要说失去什么王国,也并不是理性的王国,而是孩子的本能的不可持续的无序的王国。只有理性的分析,才可能避免为这种儿童主义论所误导。

这类题目发展到极端就是倒退到强制性主题命题的老路上去。如海南卷: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货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结论已经有了:“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立论的空间在2013年的题目中可能是最小的,考生只能被动迎合。与之相近的还有江苏卷: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探险。洞穴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支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说是要“自定主题”,但是,题目明明把“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说死了,就谈不上自主了。材料性命题本来是对强制主题命题的突破,可是这样的材料,却把主题规定得死死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是得其形而忘其神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本身不但提供了现成的主题,而且其主题的片面性十分明显,不在少数的考生不可能满足对之加以机械的图解,而对之加以分析,甚至批判,其结果是出现命题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如辽宁卷就有这种可能: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太机械,强制性立论太明显了,不善思辨的考生可能就拿最后的一句话,沙子只有变成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主题,显然片面而肤浅。但是也可能让考生感到有陷阱,将问题相反的一面揭示出来:第一,许多平凡的人物即使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可能有平凡中的伟大;第二,就是得到认可的,也可能是极其庸俗的价值。

命题的粗浅和片面暴露出命题者思维的简单粗浅,如陕西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么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意味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是一道道德性质的命题,题义在风险与冒险之间,片面性强调勇气决定一切,一举成功,完全忘却无经验可能带更大的风险。勇气胜于经验是绝对化,可信度很差。有头脑的考生要拓展想象的空间,只有对这个命题材料进行分析,指出这样成功事例,可能是孤证,决策应该对失败的风险作充分的估计。这样立论可能深刻一些,但是,可能被一些思想僵化的阅卷教师判为“离题”。

与此有某些类似的是湖北卷: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个题目明显带着哲学性的,可能这类题目中水平比较高的。方与圆表面是矛盾的,但其“功用”却是各尽其妙。哲学的根本是对一切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而这个题目却把“人生也如此”的结论摆在了考生面前,实际上把主题规定好了,没有反思的余地了。说得苛刻一点,这样的命题和海南的命题一样,属于强制主题命题模式。

2013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题目是顾城的一首诗: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这个题目值得称赞的以免。它突破了某种机械反映论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几乎成了命题的成规。命题者往往拘守于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教条,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可能窒息了学生的想象。而一切创新是和想象不可分割的。文章并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还是精神的创造;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提升,还是人格在超越现实中创造。高考作文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上文章的竞争力。这个题目,好在不但是刺发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就有了自由。留下的问题不难想象,马上就产生了如何生存的问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不仅仅是寒冷,还有空气,还有水和食物的问题,也就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下去: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这个题目想象的空间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空间。但是,很可惜,命题者对想象的伟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题目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把诗人的结论告诉了考生:“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在自由与现实的矛盾中,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现实,为了现实,宁愿牺牲自由,这在顾城的作品中,诗的境界是比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把这样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来,就限定了考生立论的题旨。这有点煞风景,把这样的思想,规定为文章的主题,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并没有规定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与上海卷、安徽卷等比较优秀的命题相比,福建卷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总体说来,高考作文命题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命题作文,主要是强制性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所谓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首先考核的是学生自主确立独特主题的能力。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这是素质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是竞争力。第二个阶段,这几年的命题逐渐从侧重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命题,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不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英国,作文的命题都是理论性的;而法国是哲学性质的;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抒情散文。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曾经有中学语文教师指斥脱离中学生实际,这话恰恰脱离了高校要选拔在理性思维方面有前途的学生。立论不但为文之本,而且是为人之本。我们一直说,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像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把这个命题阐释一下,我能独立思考,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故我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就是我不思,人云亦云,故我不在。也就是这一辈子白活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