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议论文】寻找黑天鹅

发布时间:2015/1/5 12:17:48

 

具体分析:寻找黑天鹅

                              ——抒情和议论在逻辑上的矛盾

 

最近我参加了张家港中学的作文会议,后来又到绍兴参加作文会议。那里的学生,不乏很有才气的,文采情采均佳,两地的老师,在教学上苦心孤诣,水平相当高,又非常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两地作文教和学的水准在全国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这很令人鼓舞。现在有些人,老是拿美国说事,好像美国的语文教学有多好的样子。其实,美国的母语教学是比较落伍的。不要说别的,就是考托福,在全世界也是排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甚至中国大陆学生后面的。1992年,我的侄儿大学三年级考托福,得了629分,到美国留学,读硕士,他的教授对他的英语成绩说了一句话:incredible(不可思议)。他们的大学生能考到600分就算顶尖了。美国青少年的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相当落后的一面。我说这一点,不是妄自尊大,针对的是一些假洋鬼子,妄自菲薄。我在美国教过书,大学生考卷上拼写错误比比皆是,本来我以为我不行,查查字典,其实是他们很差,连起码的light都写成lite,因为gh不发音,但是这样初级词汇都弄错,也太离谱了。他们的英语语法也不行,我有时讲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不放心,就问他们,语法对不对啊?他们说,英语语法我们美国人都不懂,只有你们中国人才懂。大学里写作课,教授讲评,只是把学生作文中比较好的句了念一下,就完了,剩下的时间自习。一些动不动就说美国怎么样的人,其实,对美国语文教育并不懂。上个世纪90年代,我听老布什演说。他说,希望下一个世纪我们的孩子数学和阅读能力能够改变。可到现在也没进展呢。2010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公布,首次参加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韩国排第二位;我们教改学习的对象芬兰,此前几乎垄断了历年测试的头把交椅,这次排第三位;美国位列第二十三位。虽然该项测试不代表全国水准,不具可比性,但我们不要听一些人胡说八道,动不动就说我们什么都不行。

当然,我们也有问题,而且很严重。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结合西方一些先进的理念,来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说实在的,比美国不差,但比欧洲就差远了。欧洲中学生除了母语,一般用两种外语对话,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问题太大了。作文教学的特点是手工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是我们现在做不到。老师工作量太大。老师敬业精神也不够,甘愿做手工业的工作的人士绝少。我念小学、中学的时候,老师对作文可谓精批细改,有中肯的评语。鉴于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本来应该对老师作政策让步,可是现在体制如此僵化,我们无能为力。这不等于说,我们就束手待毙了。在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有作为的。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比较偏向于抒情,中等以上的学生,写抒情散文驾轻就熟,带着某种“文艺腔”,但是,没有思想。中学一线教师普遍反映,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当然,我并不笼统反对“文艺腔”,只是希望文艺腔有点思想,不是一味情景交融,而且还能情理交融。当然光是情景交融的散文也有写得非常漂亮的,我这次去绍兴和张家港,有些学生写的抒情散文写得非常有才气。但是不管多么有才华的文章,都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耽于抒情,没有自己的思想,主题不严密的,缺乏思考层次。

在这以前,我在福建某地,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题是“热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青春的年华”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这本身就是没有逻辑的。人生态度和青春年华之间,不属于同一层次,构不成矛盾,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如何谈得上转化?作者根本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反复讲“青春的热忱”,一会儿讲“青春的热忱是知识的渴求”,一会儿讲“是渴望与奋斗的决心”,一会儿是“修养自身”,是“成功渗透了的奋斗的血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汶川地震的志愿者”,是“未来的希望”,是“青春热忱的人不会被绝望所掌握”。最后说“青春的热忱是永远前进的姿态、破釜沉舟的勇气”。结论是“不应该以热忱突破时间的藩篱,来感叹青春的泛黄”。

这种很典型的“混乱抒情”,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没有一种贯穿到底的统一主题,许多概念完全是分裂和交叉的。本来,文章基本要在稳定的内涵中发展,“热忱”、“青春”、“知识的渴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汶川地震的英雄行为等在逻辑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要弥补一系列逻辑的空白。而这里却凡是擦边的都拿来堆砌在一起。第二,对主题没有具体分析。好像青春只要有热忱就行了,这是很片面的,人不能光凭热忱生活。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言,仅凭热忱够吗?热忱要跟智慧,跟理性联系起来,要不然就是盲动,容易在现实中碰钉子。文章举了鲁迅的例子,鲁迅难道仅仅凭热忱吗?鲁迅的思想有非常冷峻的一面。五四时期,张定璜说他文章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冷峻,第二是冷峻,第三还是冷峻。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最低级的,那就是主题片面,概念转移,观点与材料脱节。要主题全面,概念一贯,观念与材料统一,就要符合逻辑思维、基本概念内涵统一的准则。由此可见,抒情散文写不好,原因是缺乏议论文的写作基础。

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上。就我所见到的中学乃至大学写作教材上,都没说到抒情散文与议论文在思维上的根本区别。我在张家港中学看到一篇相当漂亮的文章,讲项羽之死,说项羽是失败者,但项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是懦夫,当他觉得无力回天的时候,就宁愿牺牲自己,表现出豪迈的、英勇的气概。他悲壮地追求人格的完美,本可以逃走,东山再起,但他不走,他为了英雄的自尊而死。他没有悲伤,只有满足,他伟大而骄傲。他视死如归,为自尊心、荣誉感而活。你们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把自己的头给吕马童,让他去领赏。

文章写得很漂亮,观念也严密,贯穿首尾,逻辑清晰。在如今中学生中,无疑属于高档次。但是我觉得文章还是很肤浅,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没有具体分析。这样的文章缺点很大,没有分析项羽的矛盾,明明是项羽打败了仗,可至死也不承认失败,而怪老天,说什么天亡我也。他突围,走入绝境,有人故意给他指错了路,说明他平时不得民心。要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就要作理性的分析,把项羽这个人矛盾的两方面展开。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他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坚强,在知道被包围了以后,他哭了(泣四行下),四面楚歌。其实有假象,以为“楚地尽失”,其实没有,江东还有他的根据地。他死于错误的判断,悲观失望。需要分析的还有:在鸿门宴上他不听谋士范增的话,不杀刘邦;他不会用人才,韩信原来是他的人,反而成了刘邦的大将;等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考虑,他还能算什么完美主义者?

说他是完美主义者,这是抒情语言,抒情是可以片面取胜的,片面、极端化才有感情。而要有理性,就要作不动感情的分析,满足于抒情就肤浅了,就没有头脑了。作议论的基础就是全面(至少是正反两面)分析。这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作文教学理论当中,好像不存在。

我看到的另外一篇是讲屈原的,也是追求诗意,说他完美、高尚、伟大,具有孩子般的灵性,无比纯洁,满腔的热忱,政治思想和操行都有完美的追求,他愿意建造一个完美的祖国。这里可以提醒一句:不管说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一说完美,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绝对化,就是片面性,就是不全面,也就只能抒情,同时也就意味着没有理性。理性地说,完美的人,是没有的,议论区别于抒情,就是矛盾的全面展开和分析。屈原的失败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追求完美吗?楚国最终还是要灭亡的,楚国政治、经济上那么僵化,而秦国经过全面改革,不管用不用屈原,楚国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类学生的文章,语言都很漂亮,考试都可以拿到85分甚至是90分。但从严格的理性要求来说,都是没有头脑的。就抒情而言,也过了头,过了头的抒情,就是滥情,甚至矫情。

必须明确指出,抒情散文和和议论文是两路功夫,抒情语言可以绝对化,可以片面,而议论则要面对矛盾。“情人眼里出西施”,完全是绝对化的,但是,感情是很生动的。但是要防止滥情、矫情,也就是《文心动雕龙》告诫过的“为文而造情”,虚情假意是令人倒胃口的。为了防止这样的偏向,就得有议论文的修养。议论文冷峻地警惕廉价的抒情,“月是故乡明”,感情生动,却并不符合理性,只有承认他乡的月亮有时比故乡还明,才有资格写议论文。对青少年不仅要有情感的熏陶,还要会动脑子,以理性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这是心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我们的指导思想有问题,但是,毕竟拔尖的孩子的才气的还是压抑不住的,我去张家港和绍兴第一中学,发现有才气的孩子很多,有头脑的孩子并不罕见。张家港中学生黄冷千对樊於期的死提出了和司马迁不同的看法:

荆轲要带上他的人头见秦王以复仇,於期也不罗嗦,既如此,人头只管拿去!真正豪迈极了。但若我们理性地想一想,这不过闹戏而已。秦燕之间的政治军事矛盾重重,岂是一刺即可化解的。即使匕首刺到了秦王,也刺不灭秦国,反倒可能引来对燕国的反击。如此看来,樊於期的死是不是很不必要,或者有些幼稚?

这个孩子,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把樊於期往英雄的完美方面去抒情,而往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英雄的视死如归变成了“幼稚”、“闹戏”。在中学生作文中,这种揭示问题展开矛盾的思维方式是难能可贵的。接着作者在对立面中展开分析:“当时樊於期对秦国的购赏,虽计不知所出,但料想凭自己的身份复仇绝不可能。”并且,他对燕太子丹又太“冲动又重情”。在从正面分析了樊於期从容献头缘由之后,又从反面说明他别无选择:“从武、生猛,使他不能为屈原;冲动、直爽,使他不能为韩信”。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被“英雄”,在历史上留下无奈的一笔。不管作者对樊於期的死,阐释是不是绝对正确,但是,由于他从樊於期本身揭示了矛盾,又在外部拿屈原、韩信为对立面,进行了内外两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他的观念就是自己的了,有了独立思考的成果。而且他的语言,不是套话,而是带着某种调侃意味:秦王要悬赏砍掉他的脑袋,干脆就把脑袋给你,“就算成全你了”。“古今重义之人不可胜数,樊於期有幸在史记中留一笔,算是不错的了。”最后,调侃的意味变成了反讽:“樊於期自始至终是个小人物,反倒为他套上光环,既满足了荆轲之计,又能较为气畅地离开。”对于死亡的选择,不用庄重的“献身”,也不用口语的“送命”,而用“畅快地离开”,显得多么潇洒。

这孩子不但有头脑,而且语言有才华,实在是不可多得。

当前中学作文抒情的泛滥,跟我们作文命题有没有关系呢?应该有一些关系。我们的命题基本上是感性的,要讲感性故事,要贴近同学的经验。但是这个指导思想我们是应该质疑的,如果把我们中国的作文命题跟欧洲的作文命题,跟欧洲、美国的相比较的话,可以发现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是偏重感性的,在法国是经典哲学命题,在美国是两难命题,在新加坡是不允许写抒情文的,只能写议论文。

问题的关键是,流行的议论文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议论文“三要素”的理论(论点、论据和论证),通俗的解释就是根据论点,组织跟论点一致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可悲的是,不但中学,而且大学写作教材,都是这样讲的。但是不管从方法论来说,从哲学上来说,还是从写作学来说都是错的。怎么可以先有论点呢?先有论点,就是先入为主,先有框框。首先,论点对不对,是须要分析的,不管论点对不对,你去论证它,不是盲人骑瞎马吗?按波普尔现代科学学经典《猜想与反驳》,这是绝对错误的。他用伪证、举反例的方法推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命题不成立、要有自己的思想,关键不在于为现成的观点举正例,而是反例,不是寻找白天鹅,而是寻找黑天鹅,从而对现成的观念进行批判,这就是美国人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根据论点去选择跟论点一致的材料,从观念到方法是罗素所说的“自我蒙蔽”。不能根据已有观点来选择材料,因为选择意味着排除,排除了意味着不全面了。因而,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

当然,根据观念组织与之一致的材料,在初中阶段,也许还可以作为一种练习文体,到了高中,已经是世界观形成期了,就要迫使他们作分析性、批判性思考。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胡适主张,在初中阶段学生口语以演讲为主,可满足于自圆其说,甚至一面之词。而到了高中,胡适主张以辩论为主,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矛盾,全面地进行立论和论证。具体地说,有一个论题,“出污泥而不染”,如果你去抒情,在初中阶段,能够举出许多动人的事例,加以抒情,就不错了;但是,到了高中,就要提升为议论,要往相反的方面去思考,如人的思想品格和环境的关系,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一面。亡羊补牢是对的,未雨绸缪也是对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对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是对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是对的,“狗改不了吃屎”也不能说是不对的。“兔子不吃窝边草”有道理,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呢!我们要让孩子们会动脑筋,会分析问题,就要从找问题的对立面开始。一味抒情,就可能把学生搞成你说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就跟你抒情,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

目前这种议论文理论,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滥情、矫情的泛滥,对我们下一代的素质实在是毒药。问题如此严重,很多人都怪中学老师不好,其实不对,应该怪我们这些师范大学老师,我们没有教好,或者是我们虽然教了,但是效果不好,没有落实到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去,责任还是我们的。议论文的教学需要重新启蒙,我们任重道远。当然我这样讲,有些煞风景,有一些老师听了以后会难过,但愿我是错的,我好高骛远,但是,我更愿我今天的话是苦口良药,甚至是醒世恒言。

 

根据2011年7月12日在北大作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