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如何与人为善?

发布时间:2015/1/7 16:37:04

 

请建立一个交际的模型,地点任意,人物包括“我”和“别人”。如果“我”怀着恶意,而“别人”无论如何表现,都不能称之为善。所以与人为善的前提是“我”为善。让“我”变更好似乎是不用讨论的常识,常人谓之私心。但是真正的善又表现在哪?封闭空间内没有坐标体系,也就没有度量衡,人心就是最普遍的封闭空间。

因此“别人”很重要,无视对方反应就无法判断自身善恶。极端的利他主义宣称公益比私心更重要。他们也许看到了苗头,但是毫无疑问理解错了。如果任何个体都放弃成为一个主体的资格,那么世界上将不再有客体。也就压根不存在公益——私益都被消灭了,即使有公益出现,谁能来确认它的存在?

与人为善不是对存在的既有现象的表达,而是针对即将发生的行为的概述。有了善意的主体”我“,还有未知的客体”别人“,如何做到与人为善,还必须看交流的过程。

如果遭遇了善意的客体,那么确保双方的良性就会被称为善。这种局面下你无法期望对方变坏,变差。人性对美好的基本追求会导致一边倒的局势。大部分情况下出现在一厢情愿的单方面爱慕里。

如果遭遇了恶意的客体,那么针对问题的补救就会被称为善。这种局面下你会变得挑剔和刻薄,希望通过预言一个又一个的不合理局 势来提醒客体修正错误的属性。这种行为基本上跟逻辑无关,而是单纯仰仗与现实中的实力落差。无论如何,大部分人都认为能干的人的意见比较中听。当主体“善 意”的“我”占理不占优的时候,会发生恶意客体的我行我素状况,主体”我“会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看法,比如对冷淡者回报置之不理,或者对冷淡者经行积极的毁灭。后者是最终手段,触及个体人类的本质。

第三种情况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不确定对方的善恶。有时候主体“我”屈从于情况一,有时候屈从于情况二。在祝福和诅咒之间摇摆不定。

那么与人为善呢,加入不确定性如何来达成最初的目标?

按标准的概率用第三种情况归纳人之间的交流,“我”对"别人"美好一面积极赞赏的同时,又对“别人”恶劣一面的抵触和纠正,最后还想回归“这是为你好”的与人为善主题,需要怎么做?

首先,确认事实里自己没有恶意。否则就不配审视别人的行为,应当自我批评并且改正。其次,确认事实里的应对妥当,没有对善意的部分发表抵触,没有对恶意的部分产生过认同,简言之拒绝混沌和健忘,必须牢记逻辑因果。最后,对客体现状的再次审视,如果别人曾经犯错但是现在改了,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沿用旧想法。 这一点简单说就是强迫主体“我”适应时事的节奏,不要脱离实际环境讨论唯心问题最后还来对物质世界发表看法。

差不多做到了以上的要求,才会成为“与人为善”的受人尊敬者。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善。每天只是沿着前辈足迹前进,就能预计到最终走到目标的那刻。

任何时候的任何人都无法逃离道德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想成为假道学伪君子,那就光明正大的取得属于你的荣誉。只要取得实际成就,就不会有人敢说不合理。

 

来源:新浪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