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中西文化的情智差异和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嬗变

发布时间:2015/10/21 16:42:38

 

 

中西文化的情智差异和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嬗变

——2009年高考作文题评议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报刊上、网站上立即充满了赞扬或者攻忓。但是,2009年却不像往年,媒体对于作文题的得失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是不是2009年的作文题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不值一谈呢?似乎很难遽尔下这样的断语。多数作文题,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对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像应该说具有冲击力,但是和1998年的全国卷《假如记忆能够移植》相比,在推动抒情上异曲同工,就没有引起重视。和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诗情的想象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卷II: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买袜子,暴露了了他色盲,却因而在研究视觉缺陷方面做出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性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矛盾双方转化为对立面,几乎是无条件的。这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为中国式励志性所掩盖。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 具有天经地义的优势,可是作为命题,要求学生自行立论,则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也就是质疑,甚至是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其实是凤毛麟角。绝对以道尔顿为未来的期许,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盲目,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越。其次,道尔顿的成功,并不是因为色盲,而是对色盲的战胜,如何达到胜利,避免失败,才是思考的核心。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达到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高中毕业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的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的,顺向的、片面的抒情惯性。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应该承认,西方命题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绝对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现成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                       

当然,这是一种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能片面地看待。换一个角度看,西方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可能觉得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一个英国人眼中,竟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的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1]

实践证明,这样的题目,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很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成为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的的命题。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很少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他们并不要求抒情和想像,只要学生对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

1.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民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大学生、中学生和教师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它方面(如互联网、电视上)学到的更多,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看法?

3,富国经常给予穷国以财政援助,但并没有解决贫穷问题,那么富国应该采取其它方式,代替财政援助。在什么程度上你同意这样的说法?,

4,如今,技术进步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一些人主张人们应该简朴地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进步恰恰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讨论这两方面的观点,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相当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等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的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可能是驾轻就熟。可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惶惑起来,不知如何在拿出主见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采和文采。其实英国的题目,还不是欧洲高考或者中学会考中最典型的,法国的题型更以抽象分析为特点。[2]如,2009年的题目:

 

理科哲学作文题 :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经济社会科哲学作文题:

1. 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 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文科哲学作文题: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应思维?)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3]

这里显示出两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长和不足。如果说,西方的不足是超越实用理性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话,我们的不足则是在实用理性方面。当然,文化差异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人类智慧的考核毕竟还有共同准则的。暂时撇开人家的弱点不谈,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则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霸权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受到忽视,会不会导致学生素质上多情而弱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执于“真情实感”[4],抒情散文成为语文课本的主导文类,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理想范本,也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而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的评分标准则比较一下,可能获得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美国的SAT的评分标准却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essay),[5]在早就进入后现代的美国学校生活中,浪漫的抒情是傻气的,被视为带着老古董的气息,显得缺乏智慧。他们的eSSay要求观念明确一贯的驾驭(clear and consistant marstery),深刻有效地展开 (effectlively and insisghtfully develops a point of view )最为重要的是,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维(outstanding crictical thinding) 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using appropriate simples ,reasons)支持自己论点。[6]平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大学新生的起码准则。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的科学理性的系统和严密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来说,这样的要求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这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从这样的战略来观察2009年作文命题,在我看来,有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横遭拍卖”为题要求写议论文。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写成抒情散文的,但是,命题者却义无反顾地要求写成议论文,其中高瞻远瞩的良苦用心,很值得跟着习惯和现状盲目奔波的同事深长思之。[7]湖南卷以“踮起脚尖”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的命题,虽然没有江西那么坚决,也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天津卷“我说九零后”和广东卷的“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不如欧美的那样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是至少为议论文的发挥留有余地。

令人振奋的突破还在某些知识性考题中,大量题型超越了知识性,转化抽象的概括力的考核,而概括得全面和深刻,属于议论文的最基础素养。山东卷要求概括《人民日报》关于东盟十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宣言的消息。还有一个省的考题,提供一幅漫画,要求以几十字,说明漫画寓意。题面是“说明”、“寓意”,顾名思义,是潜在的意义,就要求深刻,不能肤浅,应该是深度概括。广东卷阅读题要求回答托尔斯泰一生在“哪些方面”和土地须臾不可分离,

这就涉及概括复杂现象时不可缺少的分类。还有一题《黄侃先生二三事》,要求考生着重概括黄侃先生所追求的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不但要求概括,还有有语言的运用,原文是书面语和文言,要求考生转化为“用自己的话”表述。这样的题型,比之流行的阅读题中那些“下列诸项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模式无疑要聪明得多。至少没有那种为设置干扰项而透露出来的捉襟见肘的窘态。当然,和所有这样的突破中,福建省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请看2009年的语文试卷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一栏(10分),实际上把作文分值提高到了90分,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变革。

福建的高考理论家在对主观题评分病态地不信任的语境下没有退缩,也没有鲁莽地另立新题,为议论文单独加分,而是采取了低调的、隐蔽的形式,静悄悄地为议论文的基础能力考核加了10分。当然,这种暗度陈仓的办法,固然回避了社会情绪的动荡,但也局限了改革的力度。不过,这样的题型,这样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并非绝对新异。至少从思维的模式来说,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SAT、英国的雅思作文,多少有某些相似之处,创新度还不是很大,还没有达到把议论文作为单独的文体来要求的程度。从改革的进度来说,也难说是独领风骚。其实,在中考的语文试卷中,早就普遍出现了类似的题型:在文学名著阅读题中主观性评论题比比皆是,好像有点不约而同。如

 

2008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试卷·名著阅读: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评价。(结合作品内容,50字左右)(4分)

宋江 祥子 格列佛 汤姆·索亚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试卷·名著阅读。

《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智取”生辰纲的。(5分)

 

2007年泉州市初中毕业考著阅读。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令人捧腹,请简述一则表现猪八戒憨厚可爱或忠勇善良的故事。(5分)

 

所有这类中考命题的特点都是主观的、抽象的、理性的、而不是抒情的。类似的题型还出现在古典诗歌赏析题中。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普遍存在的基础,福建省对于议论文分值的增加,并没有造成惊世骇俗的反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渐进性的改革还存在着更大的空间,这是很值得我们谨慎地乐观的期待的。

 

[1]《英国人眼里的中国高考》,原载英国《每日电讯报》2009年6月9日,又见英文版《环球时报》6月11日第14版。

[2]参见王卓《2009年雅思写作作文题目汇总》。

[3]参见2009后6月19日新浪教育选自翟华的博客。

[4]关于对“真情实感”的批评,参阅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又见《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特别请参阅其中“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一节

[5]在英语国家的百科全书中,并没有独立的作为文体的“散文”条目,只有和prose有关的文体,例如  alliterative  prose(押头韵的散文)prose poem(散文诗),nonfietionaL   prose(非小说类/非虚构写实散文),heroie prose(史诗散文),polyphomic prose(自由韵律散文),和我们所理解的散文比较接近的并不是prose,而是essay和belleslittre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笔(小品)和美文。按西方的理解,随笔是一种分析、思索、解释、评论性质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作品;较之论文,篇幅短的多,不太正式,也不太系统,它往往从一个有限的、经常是个人的角度来讨论一个观点,很显然,它是以议论为主,和我们所习惯的抒情叙事散文有很在的不同。

[6]SAT评分标准,美国大学网(eollegeboard)SAT CENTER。

[7]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样的命题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为什么只能写议论文呢?对长于写抒情性散文的考生是不是不够公平呢?这是可以讨论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