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评2007年广东一高考作文卷

发布时间:2015/2/12 14:33:43
 

 

辞采华茂为什么不着边际?

 

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以“传递”为话题,下面一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游子的目光,朝北消瘦

 

平仄数十字,你将那对故乡深沉的爱传递千年,让后世的我,仍能从一词《苏幕遮》中,看见你这游子的目光,朝北消瘦。

——题记

碧云天,黄叶地。浅浅的白云在蓝天的怀里,轻唱着歌谣。风把枝头的叶子带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却还有不尽的叶子向下飞旋。那是大地母亲怕它们冷,要搂它们过冬。那你呢?谁伴你过冬?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你的乡愁蔓延开来,漫成一条河,直达山的那一边,接住了斜阳。那是故乡的方向呵!你将乡愁折成一艘纸船,即使没有航标,也未迷失家的经纬度。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挂在天边舍不得走,舍不得你这满心秋寒的孩子,你却与那芳草一起,逃离斜晖。你说,不是我们无情,而是心壶已装得满满的,怕一与那同落故乡的夕阳相遇,思念之水便会溢出,淹没天地……

羁旅思,黯乡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在梦里,你已回到了那使魂牵梦萦的家,贪婪地嗅家乡泥土的味道,恨不能用天下最大的袋子,把一切一切都装了去。在梦里,你笑了,笑得像个孩子,那么满足。真想让梦神拉住你的衣裾,别让你醒……

独自楼高莫凭栏。你一个人登上高楼,想眺望到什么,却一无所获。以为有明月相伴会不那么寂寞,却忘了夜空那轮,也是孤单一月呀,只会愈发清冷。你转身下楼,徒留你的影子,在高楼,继续对月叹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你拼命地灌酒求醉,醉了才再记不起故乡那青翠的山、那温柔的水。可是你失败了,你醉不了也忘不了,却饮出两行清泪,滑过唇角滴入酒中,荡开一圈令人心颤的涟漪。你说这酒,是离人酒。你说那泪,是相思泪。

词的平仄仍千古流传着,千年后的我竟被一首词传递来的切切深情震撼得心疼不已。历史的山谷中,还有多少文人传递着他们的痴、嗔、爱呢……

 

第一次阅卷评分,该文得了满分60分,评语是:“这是一篇意蕴厚重,情感沉郁的考场抒情散文。考生积累相当丰厚,凭借厚重的阅读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乡愁文学为材料,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把一个愁肠百结的悲情游子刻画得让人心生爱怜、思绪飘飞。你看考生老练的文笔:‘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羁旅思,黯乡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肚子楼高莫凭栏。’‘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些意蕴厚重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更增添了游子的无线伤情。文章的开头如题快,中间厚重,结尾不忘扣题,书写好像练过字帖一样,字字端庄圆润,令人赏心悦目。”

初评的意见不无道理,指出的某些优点,也是事实。如,说“这是一篇意蕴厚重、情感沉郁的考场抒情散文。考生的积累相当丰厚”,“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额笔法,把一个愁肠百结的悲情游子刻画得让人心生爱怜、思绪飘飞”。但是,毛病也就出在全文把一个“悲情游子刻画得让人心生爱怜”上。因为“悲情游子”和命题的要求“传递”不相切合。文章经过三个轮回的研究,最后的得分是42分。为什么在语文上具有如此丰厚积累的考生却写出并不切题的文章来?有人认为“都是穿靴戴帽惹的祸”!(何勇涛《都是“穿靴戴帽”惹的祸》)作者对“穿靴戴帽”这样解释说:“所谓‘穿靴戴帽’,比喻说话作文在开头结尾硬加进一些空洞的套话。我以前在教学时也经常提醒学生写作的时候不要‘穿靴戴帽’,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今年参加高考评卷,又一次亲身体会了高考作文‘穿靴戴帽’带给阅卷人的痛苦,对‘穿靴戴帽’切肤的感受,才发誓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这个说法,有道理,文章开头结尾都有些空话。为什么要把这些空话写到高考这样决定命运的文章中去?因为这些空话不是一般的空话,而是诗歌,不是一般的诗歌,而且是经典诗歌。经典诗歌的权威性,如果运用得当,当然比一般的话语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经典的话并不空,为什么到这里,变成了空话呢?因为不切题,不是自己要说的话,扭曲了自己的心思。

文章开头引用范仲淹的词,由此再引申到“对故乡深沉的爱传递千年”。这句话有可能成为立意的核心,条件是,扣住考题的“传递”,范仲淹的词就可能落实到“传递”自己的乡愁。但是,文章写下去却离“传递”越来越远。

“碧云天,黄叶地。浅浅的白云赖在蓝天的怀里,轻唱着歌谣。风把枝头的叶子带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却还有不尽的叶子向下飞旋。那是大地母亲怕它们冷,要搂它们过冬。那你呢?谁伴你过冬?”这一段不但离开了命题,而且离开范仲淹原词的主题。范词每一意象都浸透着悲郁的乡愁,可是这里的黄叶却是欢快的,居然轻唱着歌谣,向下飞旋,去接受大地母亲温暖的搂抱。范仲淹写得是归乡不得的忧愁,而这里却写成了自由地回归大地,这里的意脉可能蕴含着叶子“传递”着爱。可是意蕴并没有在语言上落实,作者的思路被黄叶回归和大地接纳的诗意干扰了,未能扣紧黄叶落下“传递”了什么样的诗意的信息。整篇文章都在为范仲淹的词作阐释,一直没有摆脱被动追随,结果就是意脉与命题频繁擦肩而过。“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把乡愁写成“一条河”,向着“故乡的芳香”,“未迷失家的经纬度”,这离“传递”的题旨,可能只是差之毫厘,但是行文却失之千里。

至于说“羁旅思,黯乡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段,写道梦里,已回到了家乡,强调的仍然不是“传递”,而是“恨不能用天下最大的袋子,把一切一切都装了去。在梦里,你笑了,笑得像个孩子”,可惜作者并没有把“袋子”、“瓶子”和“传递”联系起来,意脉又一次脱离了题目的轨道。“独自楼高莫凭栏”(按:作者的记忆有误,应该是“明月高楼休独倚”),写登楼眺望到什么,一无所获。“转身下楼,徒留你的影子,在高楼,继续对月叹息。”明月高楼,本来是传递乡愁的,这么一些,就反过来,变成传递的反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你说这酒,是离人酒。你说那泪,是相思泪。”写到这里,已经与传递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这里好像不是作者在按着自己的立意来运用范仲淹的词,而是范仲淹的词在牵着作者的鼻子了。

如果这样的分析没有太大的错误,则文章的缺点似乎不仅仅是在开头结尾穿靴戴帽,而是整篇文章都在穿靴戴帽。严格地说,并不是戴了无用的靴子和帽子,而是不但戴错了帽子,穿错了靴子,而且是全身都穿错了衣服。

这样的文章,从立意,从确立自己的主题方面来说,是不及格的。

终评小组给出了只能得42分的原因:

一、穿靴戴帽明显。这篇文章的确只在开头和结尾写了“传递”,但是除去开头和结尾,文章的主要内容说的是游子的思念、乡愁,根本不是在说“传递”,因此内容和话题脱离,不和谐,显得牵强附会。

二、标题故弄玄虚。2007年的广东高考作文有一个普遍的硬伤,那就是很多考生不会拟题,甚至拟出不少离题或牵强的标题,如“薪火相传”、“亲情的邮递员”、“圣诞老人”、“十指相扣”、“交通工具发展史”、“科学之路”、“贺卡”、“涛声依旧”、“学会做人”等等。这篇文章的标题“游子目光,朝北消瘦”,真有故弄玄虚、有意卖弄之感,不读文章,根本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评卷组可能考虑到作者的语言流畅、辞采华茂,书请描写方卖弄的素养均有相当水准,故给42分,合百分制70分。我想,评价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大体上还不算离谱。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