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迢迢牵牛星》:迢迢而又不迢迢

发布时间:2015/3/5 14:11:10

 

解读焦点:三处对比,一,语言近似叙述,形容不强烈,但情感效果强烈至泪下。二、虽然迢迢,然而河汉却清而浅。三、多情如此,却又脉脉不得言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自然天成,语言风格相当朴素,没有多少华丽的渲染,连形容词也是比较单纯天真的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但感情又是那样深厚。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其“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也许,读者对于“格古调高,句平意远”这样的评价,感觉不够清晰。这里举秦观的《鹊桥仙》来作些说明。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同样是写牵牛织女的相思,秦观的词和“格古调高,句平意远”的风格相去甚远,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迢迢牵牛星》全诗十句,没有多少夸张和形容,大体近乎陈述、叙述,即便有所形容,也限于几个意味单纯的叠字。而秦观的这首,这用了很华彩的形容,对云的描绘不但前置以“纤”(亦作“织”),而且后置以“弄”;对眼睛,以“飞星”暗喻;对“风”,形容以“金”;对“露”,渲染以“玉”;“情”和“期”,都赋予如水如梦之感。这叫做文采。第二,全词的高潮在最后,直接抒发感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感情永恒,相会的时间再短也无所谓。这就不仅是感情强烈到极化的程度,而且更进一步转化为格言了。这就叫做感情出彩,或者叫做情采。而情采和文采都不是《迢迢牵牛星》的优点。它的优点,不在情采和文采,而在与朴素无彩而纯厚。正是因为这样,它所代表的“古诗十九首”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诗品》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品比之秦观那样文采情采俱佳的作品,得到的评价更高。这是很值得细心体悟的。

《迢迢牵牛星》,全诗写的是天上的牵牛星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因为接下来,出现了“皎皎河汉女”,就把牵牛星丢在一边了。下面写的全是河汉中的织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已经不是星星,而是一个在织布的女性。

这里就有了可分析性:以牵牛星为起兴,只为引出全诗主角——织女;女性形象很快得到美化:首先是外观的美化,“皎皎”、“纤纤”,是不是有一种明媚纤弱的感觉?是不是有一种朴素单纯的感觉?连手都是素手。大概是比较白皙,又没有什么首饰吧。如果光是这样,还只是外部形态上的美。诗中对织女的美化,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这时,牵牛星的另一个功能显现出来:成为织女遥望的对象,也就是感情激发的源头。这样,外观的美就有了内在的感情内涵。牵牛星的“迢迢”和织女的“皎皎”、“纤纤”融为一体,构成一统的画境。

至此,画面是单纯的,思念则以无言的迢迢相望为特点,思念之苦是默默的、潜在的。而到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从外部效果上显示内心的痛苦。一是,整天织布不成匹,这是心烦意乱,导致效率不高。二是泣涕如雨,思念之苦因而强烈了。

这样,前者的微妙和潜在,和后面的强烈表露,就形成了意脉的转折,这种转折正是情绪强化到不可抑制的结果,但是,仍然是无声、无言的,在语言上,也没有大肆形容和渲染,仍然朴素无华。接下来,是进一步强化: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意脉出现了第二次转折。原来说牵牛星是迢迢的,遥远的,这里却变成了河汉并不深,是清而浅的,障碍并不是很大的,渡过去并不太困难。“相去复几许?”说得很含蓄,然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有充溢的意思,也有清澈的意思,看起来很透明,没有狂风恶浪,可就是过不去。从视觉直接感知来说,距离更近了,不过就是“一水”之隔,这和前面的“迢迢”,在结构上是一种呼应,意脉统一了却经过几重转折。可是,不管多么“清浅”,仍然是无言的,“脉脉不得语”。这个“不得语”很关键,点出了全诗意境的特点。就是感情很深沉,距离不算遥远,可就是说不出,说不得。是什么阻挡着有情人相聚呢?可能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当然,在传中,这个权威的阻力是神的意志。但是,诗里并没有点明。这就使得这首诗召唤读者经验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在爱情中,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超自然的,也可能是社会的,还有可能是情人自身心理方面的。故“脉脉不得语”,有情而无言,不敢言,不能言,可能是出于对外在压力的警惕,也可能是出于情感沟通的矜持,也就是说,内心的积累已经饱和了,含情“脉脉”了,到了临界点了,而转化为直接表达还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开头四句连用叠字,最后两句有用叠字,且都用于句首,形成一种呼应,一种回环的、低回的、复沓的节奏、情感之美和节奏之美,构成统一完整、有机的默默无言的内在意境。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