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虚字眼
发布时间:2015/3/18 15:38:27
女儿在编一本她们年级出版的打印刊物,一篇稿件放在桌子上,顺手拿起来一看,是: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的解释是:“子,是孔夫子,日,是说:学,是学习。而,是虚字眼。习是温习。之,是虚字眼。不,是虚字眼,亦,也是虚字眼。说,就是悦,快乐的意思。乎,是虚字眼。”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全句的意思。学生站起来,很流畅地回答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夫子说:‘学习虚字眼,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快乐的虚字眼!”’
老师听了大笑;学生也大笑。为什么会笑呢?解释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由于众所周知的经典给歪曲了。在幽默理论中属于“歪曲经典”的范畴,经典中人所共知的神圣意义和这临时附会出来的意思形成了不伦不类的反差。
其次,这个学生如果是故意的,则双方早有心照不宣的前提,当属于故作蠢言之列。但是,女儿告诉我,这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那么这个外国学生就不是故作蠢言,而是犯了一个错误。错误本来不属于幽默范畴,但是读者是中国人,是非常熟悉《论语》开头这一段名言的意义的。
这里就又有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准备状态的反差,那就不是说话者互相心照不宣的调侃,而是故事的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心照不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