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祥林嫂形象再探

发布时间:2015/3/26 16:34:16

 

祥林嫂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式中国妇女形象.她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但笔者在对《祝福》进行多次教学之后,却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固然是因为周围社会的愚昧冷漠,但她所代表的应该不单纯是旧式中国妇女的悲剧,而应是一个带有新式意味的旧中国妇女的悲剧。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是一个死了丈夫后到鲁镇打工的寡妇,在鲁镇打工时期,她工作繁重却心满意足,后被婆家出卖,拼死反抗,反抗不成却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好景不长,灾难又再次降临,她又被迫到鲁镇打工,最终在鲁镇这个封建思想笼罩的地方走向生命的毁灭。历来人们认为是社会环境杀害了祥林嫂,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杀害了自己。但我认为其间有一些疑点无法解释,故此提出,以供大家商榷。

首先:祥林嫂在第一次死了丈夫之后为何要到鲁镇打工?在封建礼制统治下的旧中国,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观念决定了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另外,被鲁迅先生称为“最昏迷的强暴”的“节烈观”也在束缚摧残着妇女。那么,祥林嫂何以能够抛开婆婆和小叔子到鲁镇打工呢?婆婆尽管严厉,但祥林嫂如果秉承“出嫁从夫”的训示,她也就会守节至死,而不会出格出逃,另外,家中的小叔子已能打柴,凭祥林嫂在鲁镇打工中的表现“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来看,在婆家要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不存在问题的,能够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而祥林嫂甘冒违背夫权的大不韪出逃,唯一的理由就是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她的出逃是为了争得自由。所以她在鲁镇“工作繁重,却很满足”,“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其二:当夫家把她抓回再嫁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以往人们往往把她的反抗看作是为维护封建贞节观念的反抗。但综观前后,我认为她的反抗是对失去自由的反抗。自己出逃争取的短暂自由被婆家人的出现打破了,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婆家人对抗,因此只能选择死。我们再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祥林嫂真是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那么夫权、族权思想应该深入其心,也就没有了出逃后被婆家人捆绑回去,也就没有了再嫁拜堂时的寻死觅活,因为她会遵守封建伦理,决不会反抗,可是她偏偏就反抗了,而且出格地反抗了,吸引她反抗的是自由,让她下定决心去撞死的就是失去自由。她其实想摆脱的不是婚姻,而是由婚姻而会带来的失去自由,正所谓“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她所抗争的正是这样一个她不愿面对的事实,她所寻求的仍然是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这另一场婚姻却让她精神上又获得了暂时的满足。这是她抗争时所不及预料的。在那里,她获得了和在鲁镇做工时一样的精神自由。“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有了儿子,一家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获得了满足。所以他们是“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她的满足不是物质带来的,而是精神自由所带来的。

其三:如果按照以往人们的理解,祥林嫂必然深知她已是不洁之人,如果仅仅是满足生存需要,那么她凭自身能力也能做到,就算要做工,也会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做,那她何苦又到鲁镇受人欺凌。由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她到鲁镇做工是因为精神上的孤寂,想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怀,鲁镇的人相对熟悉,她相信在那里会得到想要的同情。而所谓的“不洁之身”的观念未曾有过,否则,她不会明知自身不洁,不容于鲁镇之人而自讨没趣,甚至是自寻死路。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而祥林嫂再回鲁镇之后向人一再倾诉的却是被人所不耻的第二场婚姻,如果她也有着旁人一样的贞节观念,那不是在自己向自己的伤口撒盐吗?但是,她却讲了,一遍一遍地讲,讲一个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她为什么要讲,讲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同情。而那些善良而愚昧的女人们怎么能够理解她,同情她,那些人性本能的同情之后,就是封建礼制麻痹下的烦厌和唾弃。

其四:对鬼魂的动摇和怀疑。迷信思想是封建思想的一部分,祥林嫂也同样受着它的影响,所以她听从善女人柳妈的劝说去捐门槛赎罪,没想到,赎罪免去了来生的痛苦却带来了今生更大的不幸。她用历年累积的钱十二千捐门槛,付出不可谓不大,那么,这么大的代价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争得“人”的权利。祥林嫂捐门槛是因为柳妈讲了她这样的女人来世要受苦,因此她花了很大的代价来捐门槛。我们看她捐了门槛之后的表现:不到一顿饭工夫,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地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捐门槛是为了来世不受苦,可祥林嫂却在捐了门槛之后不去关注来世,而只看重现实。她坦然地去祭祖,这很明显表明祥林嫂捐门槛是为了今生的权利,为了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四婶的一声断喝之下变为泡影。她所有的争取自身的权利、自由的希望就此被掐断,精神彻底崩溃。为鲁镇所不容,为周围的人所抛弃使她对鬼魂产生了疑惑。但也许她还有那么一点信念支撑着她,使她就算沦为乞丐也没有死去,那就是“我”。我是城里人,是有知识的人,她相信我能够给她回答,然而我不负责任的逃避搪塞彻底断绝了她的希望。于是她在绝望中死去,在万家祝福的美好时刻撒开了紧握生命的手。可以这样说,她不是带着对死亡的恐惧而死的,恰恰是带着对今生得不到自由与权利的遗恨走的,是带着对整个鲁镇的绝望死的,甚至是带着对整个中国的绝望死的。

其五、祥林嫂的死也是一个谜,她究竟是在祝福之夜冻饿而死,还是在祝福之夜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来表现对周围环境的无声地反抗,我们无从知晓,但我更愿意相信她的死是对当时的冷漠社会的一种否定,因为在所有生的希望全部破灭之后,生命对于她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整个鲁镇再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整个社会尽管很大,但已经没有祥林嫂的立足之地了,唯一的路就是死,用自己的这种不祥的死来给予鲁四老爷之流一种精神上的恐慌,算是对压榨她的社会的一次“出格”的反抗。

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决不是一个旧式中国妇女的悲剧,她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使我们相信:《祝福》所塑造的形象是一个保有旧思想却又开始融入新的民主自由思想的新式妇女。这和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是一致的。

鲁迅先生有两部小说集子(确切说应该是三部,还有一部是后来的《故事新编》),《呐喊》著于1918年——1922年间,目的是“唤醒昏睡在铁屋子中的人,同时也为了使那些寂寞的勇士不惮于前驱”。本文选于《彷徨》,著于1924年,此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展了近十年,民主、科学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与此相对抗的却还有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却势力强大的封建思想。(此时人们的思想应该处于一种杂合状态,旧的未死,新的已经萌芽)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谈到做《彷徨》的原因是因为《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他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的伙伴的变化,而自己却落得一个“作家”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得到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所以技术虽然比以前好一些,思路似乎也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的鲁迅先生看到了希望,但是却又感到很迷惘,希望来源于新民主自由思想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迷惘却是因为战阵中的战友一一变化,自己的孤独寂寞,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出路何在?祥林嫂的形象不正是他思想的反映吗?那个在冷漠的社会中孤独无依,最终只能在绝望中死亡的祥林嫂不正是在当时的社会中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的人们的影子吗?所以,我认为,祥林嫂有着新思想的萌芽,但在强大的封建压制下,只能走向最终的毁灭。

这是鲁迅的彷徨,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悲剧。

 

作者:徐晓红

学校:四川省冕宁县泸沽中学

来源:人教网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