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解读王昌龄的《从军行》

发布时间:2015/5/8 11:47:29

 

这是一首组诗,一共七首。从艺术上来说,这首与前面王之涣的那首有同样的优点,尤其是其中的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把边疆战士,从听觉的变动(换新声),到凝望秋月的视觉静止的图画,从撩乱到凝望,在微妙的对比中,充满了精致的感觉。至于《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和王之涣的一样,也是用音乐曲调,甚至也是羌笛,但是用了另一首《关山月》,这也是双关的,既有“高高秋月”悬挂于关山之上的辽阔视觉,也有音乐的高亢听觉。不过这里的思乡,是具体到闺情上的。其他的各省,都是比较豪迈的。如: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这类诗的特点,是壮中有悲,相当悲壮,相当浑厚。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也有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这在唐诗中,当然并不是个别的,但也比较难得。诗人并没有盲目乐观,对于形势危急写得很充分: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云呢?横在天际的云,长到什么程度呢?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但是,战士们一点也不悲观,甚至连牺牲都没有想到,就是战甲都破了,但也不改其志。意志如此坚定,把浴血奋战的悲壮都隐藏在幕后,把昏暗的背景放在前面,甚至还把孤军奋战的困境强调突出,仍然乐观坚定。这是唐代所特有的英雄主义的崇高格调,是很值得珍视的。当然,具有同样崇高格调的不止这一首,如前面提出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但相比起来,在格调上可能稍逊。汉代飞将军李广当年威镇匈奴,其实名声很大,但丰功伟绩老是轮不到他,故王维在《老将行》中就说过:“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虽然匈奴怕他,可他运气很差(当然也有汉代制度的问题),功劳都给别人掠去了。这样的用典,多多少少是有一点遗憾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