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朗读的基本规范以及表现方法

发布时间:2014/11/4 14:08:31

朗读的基本方法: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作品的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

     

 一、 发音吐字要到位

1.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食用高温或过于辛辣的东西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2.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

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根据不同作品不同基调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三、富有感情地朗读

一篇课文假如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和不必要的分析。假如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感情不是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悟、自得的。

1.换位促读法

换位促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角色,让自己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例如创设以下几种情景:

(1)我是“导游员”这种方法可用于写景的课文。如同学们在阅读《花园果园》一文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眼前就是那山脚下漂亮的小乡村,是否去游览呢?那要看导游的本领了。

(2)我是“解说员”这种方法适用于介绍性或叙述性的课文。如在阅读《画家乡》一文时,同学们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展览馆的领导要来我们班招聘解说员,对解说员的素质是要求是:不仅能把要讲述的内容清楚流利地讲给听众,而且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我是“故事大王”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阅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同学们就应将自己当成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进行朗诵。

(4)我是“诗人”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体的课文。如阅读《柳树醒了》一文时,同学们就可以想象在满目翠绿的春天里,漫步郊外,寻找春天,在柳枝上找到了春天,想到春天是怎样来到柳枝上的,于是脱口而出做出了一首小诗。 

2.媒体促读法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同学们无穷的乐趣,使他们进行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如朗诵《漂亮的小路》一课,在练习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课文动画时,同学们可以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在轻松快乐中同学们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3.表演促读法和评选促读法

表演促读,就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边表演边朗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爱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一类文章,可采用此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评选促读法是通过评比来加强朗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朗读的表现方法:

一、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谙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2.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3.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二、语气

 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生动、正确地反映出朗诵者的本意。语气具有综合性,既包括声调、句调,还包括语势。

1.从语句的句型来分

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大类。因而在朗诵时,相应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的区分。

我准备明天到北京出差。(这句话显然是个陈述句,读这句话,要用平铺直叙的陈述语气)

你怎么还没有去上班呀?(这句话是个疑问句,读这句话,要用疑惑不解、由衷发问的语气)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句话是感叹句,读这句话,要带有真实情感,用有感而发的感叹语气)

 放下武器,把手举起来!(这句话是祈使句,读这句话,要声色俱厉,用命令这种祈使语气)

2.从语句表情达意的内容来分

有表意语气、表情语气、表态语气的三种类型。

(1)表意语气通过这种语气,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思。用这种语气讲话,句子中通常有相应的语气词,它或者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尾,或用于整个句子的末尾。如:

对此,你的意见如何呢?(反问)

你真的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吗?(质问)

你不要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啊!(提醒)

排长,敌人上来了,打吧!(催促)

您把那本书借给我看几天吧!(请求)

站住!否则我就开枪拉!(命令)

你上哪?(询问)

你昨天怎么旷课啊?(责备)

(2)表情语气通过这种语气,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句子中通常也有相应的语气词。

哎呀,这下子可好了。(喜悦)

日本鬼子真是坏透了。(愤恨)

他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死得太早了。(叹息)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啊!(赞叹)

哦!我终于弄明白了。(醒悟)

呸!你这个无耻的叛徒!(鄙视)

(3)表态语气通过这种语气,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句子中有时也用语气词。

他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肯定)

这件事恐怕难以办到。(不肯定)

我不希望看到那样的结果。(委婉)

你认为这样做行吗?(商量)

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否定)

此外,从表达方式来说,又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不同的方式,它们各自的语气也不一样。

三、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停顿和连接的合称。停连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依次是句逗一顿歇一子事顿一子事连。停连都是传达或接受作品时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其中心理需要起主导作用。

1.停连的类型

停连的位置恰当才能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按位置分,停连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区分胜停连这是对不按词语分隔、只有线性连写的汉字按语义进行创造性的划分和组合的停连类型,它使语义更清晰、更准确,不出现歧义和误解。

(2)呼应性停连这是指加强语句内在联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尤其是长句子中“呼”和“应”距离较远时)的停连类型。如“他‘十六岁上大学,二十岁读研究生,二十三岁参加工作。”

(3)并列性停连指在作品中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及各成分内部的连接。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分合性停连指为突出内容综合和分述关系而作的停连。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强调性停连指为强调某一词语而在其前后安排的停顿和其他词语之间产生的连接。这其实是重音表达手段的一种。如“拂晓的时候,战斗‘开始了。”

(6)判断性停连指为表现思索和判断的内容、过程、状态等所作的停连。如“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7)转换性停连指为表现内容的转折和反差所安排的停连,停顿时间一般较长。如“你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你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2.停连的一般性处理方法

停连的处理对于出现在一句话说完的时候和出现在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时,其方法是不同的。

(1)句子收尾时在一句话说完的时候,停顿要和句子的收势结合起来。这种收音的具体形态有以下几类:

①急收收音音节实在、简短、干脆利落,显出果断、急促、迅速。如“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②缓收收音舒缓、松弛,甚至可以字字延长,表现深厚隽永的情感。如“让你感到像是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强收收音音节用力声大,一字千钧、坚定豪迈。如“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④弱收收音音节用力小些,平稳而安适。如“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句子未完时在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时的句中出现了停连,既有上句的收,又有上句的起,具体形态有以下几类:

①停前扬收停前音节上行,造成起伏和推进感。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②停前徐收停前音节稍稍拖长,造成欲断还连的效果,使听者有所期待。如“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

③停后缓起停顿以后,后半旬的开头音节慢慢出口。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一句中,“长江大河”缓缓送出,显出壮阔、旷远。

④停后突起停后急吸气、急发声、快吐字。如“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一句中,“意外地”突起,显出突然性。

⑤连接的缓急与停顿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的,还有个连接的缓急问题。有停顿,但时间很短,即使有标点也稍顿即走。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也可酌情使用,造成积极行进、一往无前的紧张气氛和较强的动作感,这称为“停而紧连”。

四、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是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感情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