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论《菜根谭》中有关伦理、道德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5/7/10 10:50:38

 

《菜根谭》一书为我国明代洪应明所著,初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洪氏,字自诚,别号还初道人,生卒、籍贯均不甚详,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己收入《四库全书》。《菜根谭》之名何解?据宋邵伯温((闻见会录》云:“汪信民常言,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朱子全书·学篇》中云:“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不可成哉”。该书正是抓住这个“根”,论述做人之“本”,所言含义深蕴,比喻生动,情文并茂,文笔优美,短小精粹,一发人深省,催人警觉。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菜根谭》以论述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核心、所阐发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人才品质和控制管理等心理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人才素质,用人方略,领导作风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对我们都有不少启迪,值得挖掘和借鉴。

本文试从“人品与修养”、“人际关系”和“教育与管理”等三个方面,列举该书中的言论为依据,讨论《菜根谭》中的一些有关心理学思想。

1论人品与修养

1。1论人品之真谛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霭然,阴霆聆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砒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的英雄”。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这里,论述了这样一种人品形象,即在任何情况下,做人都要有一种坚定的凛然正气,于事不疏,做事不隐,遇难不怠,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应付自如,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并指出,人品非天生之物,乃需在“烈火”、“薄冰”中锤炼而来;反之,锻来之人品,亦可

1。2论人品的修养

“功夫自难处做起,如逆风鼓掉,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誊,必无实诣;读书而寄于吟冰风雅,定不涤心”。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由外境而得者,有得仍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I)。

“人只解读有字之书,而不知读无字之书;只解弹有弦之琴,而不知弹无弦之琴。以迹求而不以神求,何以得琴书之妙谛”。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鉴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以上论述人品的修养要从难、从严、从实处做起,且莫图虚沽名。自我修养之要义,在于真心自悟,人言需自悟才是真悟,意兴需自得,才有所得;读书、弹琴、观物等等,应不拘泥于迹求,而主要在于神求,才得真知灼见,增进修养。

2 论人际关系

在《菜根谭》中,大量论述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其见颇具特色。根据我们的研究并结合该书作者自己的概括、大致有四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即:宽严法、自省法、安乐法、权宜法。现分别例举分析如下:

2。1宽严法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反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必怨其酷”。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的,要善为化诲,如忿而嫉之,是以顽济顽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对人“恩”、“威”的浓淡宽严之论,不乏辩证思想。言之恶或教人以善,亦均要宽严适度,以思其堪受或使其可以为原则;对人之短处不可暴而之,对人之顽疾不可忿而嫉之,前者需曲为弥缝,后者要善于化诲。此皆谓宽严法。

2。2自省法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人若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耳根如风谷传声,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论人之功过,念人之恩怨,都要设身处他人之境,多做自我反省,谓之自省法。这里还告诫人们,耳是用来听话的,要善于听别人讲话,不能如“风谷传声过而不留”;也要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以不致于“空而不著,物我两忘”。

2。3安乐法

“路径窄处,留一步于人行;滋味酸酌,减三分让人食。此皆涉世安乐法也”。

“处事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享受毋蹄分外,修持毋减分中”。

以上所述,凡涉身处世,与人交往,礼让三分,则利于人而德于己,此皆谓安乐法。

2。4权宜法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此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之权宜法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交友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则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则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这里提出的,交友不慕眼前之誉,相处不图一时之欢,而应注重保持长久始终;与其最终友谊容易失去,不如开始时即慎重对待等等,乃是极精粹的言论。还告诫人们,不可轻率地表露自己对他人的喜怒,否则将为他人所驭;对物亦不可轻率地陷于爱憎而不可自拔,以致精神为物所制。总之,凡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均需因势利导,宜时应变,此皆为待人处世的权宜法。

3 论教育与管理

3。1提出教育在替启迪人心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易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轻矫其所难”。

“无事时心易昏昧,宜寂寂而照以惺慢:有事时心易奔驰,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防籍口”[1]。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纵欲之病可医,而执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病难除”。

善启迪人心,毋强开其所闭,即我们常说的要善于耐心启发开导,此乃教育渐进之基本法则。至于怎样启迪人心?这里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例如,当人心易于昏昧时,而宜使其于冷静中清醒起来,当人心易于奔驰时,则宜使其于清醒时冷静下来;又如,要善于针对“沉沉不语”和“悻悻自好”者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的疏导;再如,要善于根据人面,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又急于让人知道,其心底亦有不善的根苗等等。

3。2对用人方略的论述

“用人不宜刻,刻则效劳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诀者来”。 “铅刀只有一割能,莫认偶尔之效,辄寄调鼎之责;千将不便如锥用,勿以暂时之拙,全没倚天之才”。

“功过不容稍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过明,明则人起携式之念”〔1〕。

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领导者用人的原则:“用人不宜刻”,“交友不宜滥”,此在于保持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阿谈奉承之人。对一般人且莫以偶尔之效即滥以重任,亦不可以暂时之拙而完全埋没人才。领导者对其成员的功过不容稍混,而恩怨则不可过于计较等等。这些论述都是可借鉴的用人之道。

3。3 对理艺术的论述

“建功立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慕虚名,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教,便落尘俗”。

“图未就之功,不如守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掉”

“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妥,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早智也:幸福而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以上提出了许多精明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策略。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要建功立业,需从实处着脚,而在思想观念(“讲道修德”)上则要从虚处立基。所谓从虚处立基,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即重在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能光顾眼前之利益,计较一时之功效,而需要有长远信誉,树立长期发展的经营观念。第二,管理要从严,管理者要精心尽力,绝不可有丝毫松懈,事业的成败往往在“轻策一鞭”或“少停一掉”之功。第三,创业难,守业更难。贪图不能成就的事,不如守已成之业。管理若有失策之时,更应预防未来的失误,有卓见的管理者,绝不应有“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妥”或“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的侥幸心理,而更应警惕如浸沉于一时的成就之中,才是“为祸之本”

3。4关干领导者自身休养的论述

“居官有二语,日,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利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 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这里提出的唯公、唯廉、唯恕、唯俭等品质,首先是对做官的、当家的人应有的最基本的修养,是对一切领导者的明智、权威、待人、持家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领导者要具有善于处理好“独见”与“人言”,“小惠”与“大体”,“公论”与“私情”等关系的精神品质。再次,要具有维系与下属良好人际关系的修养,如待人平等,礼遇下情,处事机智,留有余地等等。

我国管理理学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怎样结合我国实际研究管理心理学?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吸收国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挖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好的管理思想和论述。在这方面,如《孙子兵法》、《三国志》等已早为国外所应用,在日本又掀起《菜根谭》热,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最后还必须指出,尽管《菜根谭》中有不少好的伦理、道德思想,但不可讳言,书中内容也有一些封建、迷信、消极和陈腐的东西,是需要批判的。例如,“多栽桃李少栽刺便是开条福路”,“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等等类似之言。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一些封建文人处事之圆滑,人生之世故。其实,不独有偶,今人似也有类似之病,如果从反而意义来开,这些言论在今日也不乏具有催人警惕之功效二。

 

作者:李铮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