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发布时间:2015/7/15 10:46:35

 

“北风卷地白草折”,这一句可以说是白描,抓住了特点,有一点震撼力。因为,第一,草在一般读者印象中,不是黄的,就是绿的,而这里却是白的。为什么?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因为有个潜在得信条:既然是神功的,一定写实的。其实,不是写实的,想象的,只要能表现极其寒冷的效果,不是更有创造的魄力吗?诗中还特别点出了“八月”(阴历),在中原地区,这时还是仲秋,而“胡天”却下起雪来了,这都是说明天气寒冷的雄辩性特点。第二,在一般情况下,草是很矮小的,而且是柔软的,风一吹,最多就是望风披靡而已。俗语说,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倒而不折,是草的一般特点,而这里却是“折”了,那是非常干寒,枯得发脆了。岑参在另一首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就写过“北风吹断天山草”。“天山草”,明显是泛指的。岑参很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局部特点,以激发读者全面的联想。在《走马穿行秦送乐师西征》中这样写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连石头都给吹得乱动起来,可见得风有多么凶猛了。又如“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线旋作冰”,天气之寒冷,冷到马毛上都蒸发着汗气,这是激战之中的寒冷的效果,已经是很有特点了,但是更有特点的是,刚刚冒出来的汗水,又结成了冰。在这一点上,岑参是很有魄力的。

岑参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千古名句。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就是因为,这种比喻不是一般的比喻,一般的比喻大抵哦都市就近取譬。其原理我们在解读“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已经谈过了。把雪花比作梨花,在联想上是远取譬。第一,雪花是冬天的景象,而梨花则是春天的景物,和冬天在时间上距离比较远。在汉语中有”雪花“这个词语,是很有特点的。因为在英语中,像雪花一般是flake,只是扁而薄的小小一片或一层,连木头屑也属这一类:A small piece;a bit(一小片);A small crystlline bit of snow(一片小而透明的雪片),和花可以说是毫无关系。虽然如此,但是汉语中的雪花奶奶想意义已经固定了,自动化了,缺乏新鲜感了。因此很少有才华的诗人用花来作比喻。《世说新语》载,一天下大雪,谢安问他的侄子如何形容。侄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把它比作盐,谢安说不好。谢安的侄女谢道蕴(后来成为著名的才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然,柳絮的比喻比较好。当时就没有人往花上想。李白著名的比喻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前面已经说是“燕山雪花”了,还是不屑在“花”上打主意,宁愿比作席子。杜甫的《对雪》更是有意和花不沾边:“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说它根本不像花,比说它像花更有新异。

当然,用花来比喻雪,也还是有的,但是往往不直接用“花”字,而是用“花”的原字“华”字。因为“华”往往和“丽”、“贵”、“彩”等相关连。和雪比较近的联想是梅花,唐太宗的宫体诗中形容雪“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和柳絮、梅花联系,像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自动化”的联想。李白的宫词中有“寒雪梅花尽”。雪花和梅花的时间距离较小,是近取譬,因为梅花在冬天的雪中开放,直到毛泽东的《咏梅》还是如此。而梨花,要到早春才开放。岑参在这里,在联想时间的距离上作出了突破,就有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陌生化”的效果。这里不是一般的陌生化,而是强烈的陌生化。因为,第一,不是很微观的雪花和梨花,而是很宏观大背景上的“千树万树”。第二,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岑参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有眼前猛然一亮之感。这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这种一刹那的感觉,如果不是诗人抓住,不当作珍贵的发现,一般人很快就会把它遗忘了的。

这首诗是一首古风,但不像一般古风那样,用的是乐府古题(如《战城南》、《关山月》、《折杨柳》、《北风行》、《长相思》等等)。因为用古题,往往多多少少要遵循古意,而岑参喜欢自己命题,不但在内容上相当自由,而且在形式上,在句子的多少长短上,都比较随意。这可以说是一种古典的“自由诗”,有时叫做“歌”,如岑参就有《白雪歌》、《火山云歌》《轮台歌》,白居易有《长恨歌》;有时叫做“行”,岑参写过《走马川行》、《热海行》,白居易有《琵琶行》。文学史上叫做“歌行体”。

名叫“白雪歌”,就是要集中写雪。诗中直接点到“雪”的有四处,以上是第一次,当然是表现写雪之美。

岑参诗对唐诗中的雪的美感有所发展。

在盛唐的诗歌中,风花雪月是传统主题。有打油诗曰:“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把雪作为冬天的景观来欣赏,已成了俗套。从皇帝到王公大臣、文人雅士,都以雪为美,以“对雪”、“喜雪”、“赏雪”为题者甚多,还有不少奉命于皇帝唱和(奉和)来赞美雪景之美的,带着强烈的贵族和士大夫气息。雪在他们笔下,是一种美丽的景观,雪不会带来寒冷的感觉,冻的感觉,相反倒是增添了温暖的诗意。连李白也是这样,他的《秋浦清溪雪夜对酒》中有这样的句子:

披君作我貂,对君白玉壶。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

最多不过像杜甫另一首《对雪》,想到了“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雪不是美妙的风景了,而是令人想起远方战场上的牺牲者,不由得悲痛。从悲壮的、牺牲的角度来感受雪,表现了难能可贵的平民意识,即使“急雪舞回风”,也没有多少美妙的曲线,而是引发了悲痛的感觉。不从士大夫的角度来看,平民意识使得诗人觉得雪不是那么浪漫的,而是和生命的苦难有联系的。

岑参从战争的现场写边疆将士感觉中的雪,雪仍然是美的,但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寒冷的感觉,但是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苦之感,而是一种以酷寒为美的豪迈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岑参对唐诗中苦寒美感的一种开拓。

接着下的苦寒之美,不在大自然的广阔视野中了,而是到了将军的帐幕中。这样的空间跳跃性是很强的,但很自然,只用了两个细节“珠帘”和“罗幕”,就过渡到将军们的感觉中。一个“湿”字,点出了这里的温度稍高,但还是寒冷的,贵至将军也不能免:“狐裘不暖锦衾薄”。这一句尚不能算是特别出格,是一般生活上的寒冷,和中原的寒冷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只用两个细节,一个是“角弓”,一个是“铁衣”,就写出了苦寒之美的第二个方面,这和前面的千树万树的梨花开相比,是另外一种境界。冷到武功都能难施展,但是没有苦的感觉,只有雄豪的感觉。在“瀚海阑干百丈冰”背景上,将军们的情绪如何呢?“愁云惨淡万里凝”。云的性质是忧愁的,而且笼罩着、凝固着一切(万里凝)。这可真是和杜甫所想象的雪的愁苦有一点相近了。但是接下来,却是一片欢乐的美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环境是严酷的,但是,生活的乐趣,带着地方色彩,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情调。这种欢乐,又和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同,没有上层下层苦乐的对比,而是欢送到中原者的联欢,三种乐器并列(而不是只点到一种,把其他留给读者想象),连形容词都没有,就增加了欢腾、热闹的氛围。这时的情绪,已经从“铁衣”和“角弓”的艰难中转化为轻松了。情绪的变化,至少可以避免单调。岑参显然对种欢乐有深切的体验,这是和酷寒离不开的。紧接着就点明了严峻的寒冷环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这里又一次点到了雪。

诗的题目是雪,全诗一共四次点到雪。第一次,开头是漫天飞雪,在大自然的广袤空间。接着是珠帘、罗幕之间的雪,转移到帐幕内,是置酒欢送的场面。第三次是辕门、红旗上的飞雪,过渡送别的场面。三次点到雪,表面上是静态的写雪,实质上是把人物的空间转移,省略了一系列的过程,保证了抒情不受复杂的叙事干扰。如此的精炼,得力于细节选得精粹。雪下在辕门,难道别的地方就没有雪吗?当然有,但不在送别现场,不在心灵关注的焦点,就省略了。辕门外寒冷到什么程度,只要再旗帜上表现就够了。旗帜的特点是飘扬的,大师,这里却飘不起来了,气候的严酷不言而喻。从这里,又一次可以体会到岑参选择细节的功力。第四次点到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连送者和被送者的场面,送别的过程和语言,全部留在空白中,只突出雪山的马蹄印痕。这第四次点到雪,同时也是第四次空间转移。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黄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感情不在画面本身,而在画面之外那凝神的眼睛,在友人消失之后仍然怅然凝视。而追随友人身影的目光被省略了,这才使马蹄的印痕的静态,表现了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微波。这种手法在唐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还直接写了目送孤帆远影,直到消失,仍然凝望流往天际的流水,暗示诗人为别离怅然。李白强调的是“唯见”,岑参强调的是“不见”雪上的马蹄是空的,但是感情不空。这个“空”字,蕴含着艺术的匠心。

以无声的画面来抒情,在小说、散文中,是常见的,而在现代电影中,则用得更多,所谓“空镜头”,其功能常常就是抒情。

与李白相比,在运用空白画面来抒情方面,岑参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古典诗话,多以岑参与高适比,好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其实,比较只须一点相通,四面八方,无不可比。故本文有意将该诗与李白、杜甫,甚至李世民的相比,以显示比较作为方法贵在不拘一格。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 2015/09/02 10:35
    “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 “韧”的物品,一旦淋湿,结冰,就脆了,风一吹就断了。例如风雪中挂在室外的湿衣服,一旦结冰,风一吹就断了。……(没有生活经验吗?不考究吗?)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