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
发布时间:2015/7/3 11:58:58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鳟鱼( ) 衔起( ) 贮存( )
蚁冢( ) 梗节( ) 拱券( )
纤维( ) 鲱鱼( ) 霎时间(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角色( ) 角落( ) 家畜( ) 畜养( )
模型( ) 模具( ) 危如累卵( ) 果实累累( )
3.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迄( ) 讫( ) 缉( ) 辑( ) 毗( ) 蚍( )
梭( ) 悛( ) 巢( ) 窠( ) 籍( ) 藉(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2)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3)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
(4)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
5.文学常识填空。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________的范畴,作者是________国医学家、生物学家________,本文选自他的__________一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医学家们聚集而来举行年会的行为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2.“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的“这种话”指代什么?
3.第②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一种观点?
4.为什么说“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5.文章说:“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请说说它们过着哪两种生活。对此,作者的感情态度如何?
6.举例说说蚂蚁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7.就所选语段说说作为生物的社会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蚁冢(zhǒng) 窠臼(kē)
曝光(bào) 信笺(qiān)
B.毗邻(bǐ) 桎梏(gù)
行伍(háng) 脉络(mài)
C.证券(quàn) 犀利(xī)
拱手(gǒng) 猝然(cù)
D.称心(chēng) 胚胎(pī)
喝彩(hè) 虐待(nü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模形 烦躁 天衣无缝
B.糟糕 模仿 一愁莫展
C.巢穴 疏浚 持之以恒
D.慰藉 揣摩 阴谋鬼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的细枝。
(2)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3)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平地,______高墙,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 反映 翻过 绕过 越过
B.规范 反映 越过 绕过 翻过
C.规格 反应 越过 翻过 绕过
D.规范 反应 翻过 绕过 越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B.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产生的垃圾量降低25%,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
D.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亮光”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得到了公司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但“亮光”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组织不力、主题不清,活动意义在逐步缺失。
B.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C.《贵州省包装工业中近期发展专项规划》包含我省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思路、重要任务等内容,是我省第一部关于包装行业整体发展的远景目标。
D.古巴外交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地区合作机制清除古美关系的冷战遗风。对于近邻拉美国家,古巴要培育与各国的团结互助关系,推进与拉美国家一体化。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植物的智能
人们往往把植物视作被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惊人举动的静止生命。但现在正出现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挑战着这些假设。支持者们说,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并且显示出许多能被称为聪明的举动。例如,它们能够根据对环境的估计来有计划地生长,它们还能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击败敌人。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有的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一种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它在从宿主身上汲取养料之前就显示出了这种接受和拒绝的反应。
科学家们解释道:“在细胞里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呢?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植物的智能,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诱发它们的智能行为。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它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最近的研究还显示,野生烟草会“偷听”蒿属植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植物似乎还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2009年公布的一份研究中,以色列科学家将一株植物一分为二,无性繁殖成两株,在分离几周之后,两株植物的根系也各自分开生长,它们也发现自己已经分别成为单独的植物。
植物如何作出这样的反应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它们的反应依靠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来协调。埃里克•戴维斯博士认为:本质上,电信号的产生是因为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电荷的差异)的改变。所以,离子穿过细胞膜的任何运动都是一次电信号传递。如果随后其他细胞发生电传递,就会产生电信号,整株植物的大部分行为反应可能是通过电活动协调完成。
6.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
A.菟丝子更可能选择营养状况好的宿主,甚至在汲取养料前就有接受或拒绝宿主的反应。
B.科学家发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都能为菟丝子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提供养料。
C.有的植物在面临昆虫的袭击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排斥昆虫;并发出信号警告其他植物。
D.野生烟草也能“破译”蒿属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防御昆虫的袭击。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拥有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表现在它能够选择宿主、主动防御、自我识别等方面。
B.植物的智能是指其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
C.研究植物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这类环境不富有挑战性,不能诱发植物的智能,这是使得人们直到现在才认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还要“能干”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D.埃里克•戴维斯博士把植物能够作出智能的反应,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协调。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表明植物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而且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
B.只要把握植物依靠激素和电信号来协调其行为反应的原因,就可能更准确地揭示植物智能的奥秘,更好地优化自然环境。
C.科学家们通过给植物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更好地研究植物的智能。
D.由于植物的智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植物智能反应最佳的方式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石 蚕
法布尔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衲衣;有时候,它也会把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暴徒的袭击
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可怜的水甲虫啊!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准备着你们的下一次袭击了。
潜水艇——石蚕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至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完美,这样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9.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读起来很有意思,请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
10.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暴徒的袭击”中的“暴徒”是指谁?为什么称之为“暴徒”?
11.仔细阅读全文,然后说说石蚕的鞘有哪些作用。
12.阅读全文,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法布尔对自然的态度,我们可以借鉴他的哪些精神。
13.请你描述这幅图画并阐释它所表现的主题。
绿色家园
1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猴面鱼”的特征。(每一点特征不超过5个字)
猴面鱼,因头部像猴子而得名。不仅脸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长着像猴子一样的厚厚的嘴唇。他有一双机灵的眼睛,在海底活动时,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钻进岩洞里躲藏,动作敏捷,极像猴子。它离开水也能呼吸,大个的甚至可以离水35小时。猴面鱼居住在寒冷北方有大量石缝的岩石区,是一种冷水性鲫科鱼,在低于15度的水温中才能生存。猴面鱼的生长速度比大部分鱼类要慢,所以寿命也比较长,一般为18岁。
15.本文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请你想一想作为生物社会中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如何与各种生物和谐相处?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zūn xián zhù zhǒng gěng
xuàn xiān fēi shà
2.jué/jiǎo chù/xù mó/mú lěi/léi
3.迄今/收讫 通缉/编辑 毗邻/蚍蜉撼大树 梭子/怙恶不悛 巢穴/蜂窠 书籍/狼藉
4.(1)由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的。
(2)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3)多形容建筑物高大雄伟,陈设华丽。也形容活动场面华丽而盛大或文章辞藻华丽。
(4)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苦口:指不辞烦劳地恳切规劝。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比喻仁慈的心肠。
5.说明文 美 刘易斯•托马斯 《细胞生命的礼赞》
文本研读
1.作者以生物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与群居性昆虫的行为,这样比喻的目的有二:一是两者之间外表形象上相似;二是由聚集的人们引出昆虫的群居,借以引出所要讨论的话题。
2.“这种话”指代的是人们的群居行为有似于蚂蚁一类的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3.第②段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是群居性昆虫的行为当中显示出具有人类特点的东西。
4.因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几乎是人做的事情蚂蚁都做。
5.个体和集体生活。作者很欣赏这种生活,认为人类应该向它们学习,而不是回避。
6.蚂蚁的“智慧”体现在:集体搬运巨大的物体;分头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把小粒叠放起来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
7.参考答案:选段中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但相对而言,社会性生物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启发是多方面的,还可以从“团结”“敬业”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提升
1.C 解析:A项“笺”应读“jiān”;B项“毗”应读“pí”;D项“称”应读“chèn”,“胚”应读“pēi”。
2.C 解析:A项“形”应为“型”;B项“愁”应为“筹”;D项“鬼”应为“诡”。
3.C 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限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后三个可依据逻辑顺序来断定。
4.B 解析: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用于拉家常。
5.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存在组织不力、主题不清”后加上“的现象”“的问题”一类的词语;C项第一部和“远景目标”不搭配;D项成分赘余,“当务之急”和“首要”删去其一。
6.B 解析:山楂树是被动为菟丝子提供营养,因而不能证明植物具有智能。
7.C 解析:A项,植物的防御不能称之为“主动防御”,它们是在遭遇攻击之后才会有防御反应,应该是被动的。B项,不能说“没有体现”,只能说没有“明显体现”。D项,戴维斯博士的观点未含“某种激素”的问题。
8.B 解析:A项“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意在说明植物具有智能,并不能据此推断植物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C项,这种反应能力是植物自身的而不是外界赋予的;D项,植物的智能是“最有可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是“可能”,而不是指确实的事实,所以不能据此推出“电信号刺激”为“最佳方式”。
9.①本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有时还用“我们”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近感。②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娓娓而谈,生动细腻。③多用打比方的手法,而且常常把石蚕和人类进行比较,容易理解。④用词准确,语言丰富,多用成语和熟语。⑤感情色彩鲜明,善恶分明,有教育意义。
10.参考答案:暴徒是指水甲虫。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弱小动物的同情,石蚕是作者在本文中着力赞美的一种动物,作者喜欢石蚕的聪明伶俐,因而把侵犯别人、蛮横霸道的水甲虫称作暴徒,表达了作者对水甲虫的谴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根据上下文来作答,不能脱离原文内容。另外要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
11.参考答案:①鞘是石蚕的房子,石蚕住在里边。②鞘是石蚕的防御工具,可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以保护石蚕不受侵害。③可以做石蚕的潜水艇,使石蚕从水下到水面来回运动。
解析:这是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试题,只要根据题干要求,全面筛选即可。
12.(1)法布尔对自然充满敬畏与热爱,他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充满同情和爱意,他把各种动物当朋友,从人类的角度来理解动物、描写动物,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2)我们应该学习法布尔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义思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动物,同自然界和谐相处,把自然当成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好,我们人类的明天才会更光明。
13.(1)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就好似一只眼睛。(2)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生存环境)。
14.参考答案:①头部像猴;②动作敏捷;③能长时离水;④冷水中生存;⑤寿命较长。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猴面鱼”的特征,实际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共6句话,前两句讲其外形特征;第3句尽管写了眼睛,但主要为了突出其动作敏捷;第4句用数字说明能长时间离开水的特殊本领;第5句讲生存环境;第6句讲生长速度慢也是为了强调其寿命长。五个特征清楚明了,易于归纳概括,注意题干中字数的限制即可。
15.写作提示:写作时可以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或者人类已经受到的自然的惩罚谈起,唤起人类的觉醒。还可以举例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如我国五十年代,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从而指明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通物种,应该和其他物种平等和谐相处。
答案示例: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以后,物质文明发展处于快速期。对于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来说,却很痛苦。大气污染、生态破坏……地球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于是,在无奈之下,它只得把人类产生的垃圾用另一种手法送还给人类。所以,我认为,目前人类应当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老是满足于自己的物欲,要为子孙想想,如何使地球的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换句话说,人类首先要关注的并不是自己的物质发展,而是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符合高等生物的品位。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高明,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人类应该去除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人类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