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燕萍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4/10/11 16:52:16
厚积薄发   理性思维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探究
许燕萍  永春三中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她那“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执着让无数人感动,她的话语不断地鞭策和勉励着像我一样普通平凡的中学语文老师。一路走来,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来年了,刚开始不知所措,慢慢地探究思考,摸索前进,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现在的我总算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面对学生,胸有成竹!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了70分。作文的成绩直接影响了语文的分数,写好作文至关重要,而写作是一种慢功夫,需要一个积累训练的过程。现在我就粗浅地谈谈自己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
一、扩大积累 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应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扩大课外阅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先生告诉我们写文章只有广泛色猎,才能厚积薄发。针对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鼓励学生泛读书报,积累素材。
阅读的内容包括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史书传记、新闻时评,还有各种报刊杂志,如《南方周末》、《语文月刊》、《作文与考试》、《作文素材》、《读者》、《杂文选刊》等。阅读时,我鼓励学生共享阅读资源,交换阅读。指导他们科学阅读,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们学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自由阅读。
除此之外,每周我会留出一节课给学生集中阅读,并把下课前十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推荐自己最欣赏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积累社会热点,推荐近期最值得谈论的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学生自由组织成立小组,派代表口头论述。我有时还会利用课前三到五分钟朗读自己看到的有思想、有哲理、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文章,或者让学生上台朗读。
其次,除了鼓励阅读,我还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适当摘抄。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我们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但也应懂得在阅读时摘抄其中有内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的精华,把优美的词句、智慧独特的观点、名人名言、典型的素材摘抄下来。我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周读书笔记和摘抄不少于800字,每天熟记一两句名言名句,每周阅读一两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做好读书笔记。分组设负责人进行检查评比,推荐优秀范例。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之后,让学生对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二、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是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需要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厚积而薄发。我在写作教学中除了要求扩大积累,更注重写作的实践,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写作的方法。
福建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议论文是考生的首选文体。我对于议论文的教学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
(一)先介绍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比如总分式 、对比式、 递进式、并列式。让同学们掌握这四种模式后再学习其他的论证结构,比如“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引——析——提——联——结” 的五字串珠式,还有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显中心。
第五段:辩证分析,论证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平时注重对他们进行训练,熟练以后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模式写作,也可以灵活调整,综合运用,走出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训练议论文论据的分析方法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论点十分必要,可是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往往只注意引用论据,堆砌材料;只会举例,不懂说理。而分析论据恰恰又至关重要,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是以说理见长。运用事实论据写作议论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所以就例说理非常重要,平时的教学训练我从基础抓起,先训练一些常用的、行之有效的事实论据分析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正反对比法、引申分析法。
 
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远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批评中国人没有理性思维,中国人缺少理性精神。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总体上缺乏批判性思维指导,很少有反省,绝大多数是思想的顺从和思维的应顺。上海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材料作文,如2012年我省高考的材料作文是阅读作家冯骥才的一段话, 2013年是根据顾城的《忧天》写作文。所给材料都明显偏指议论文的倾向或更有利于议论文的写作。 可以说,指向思辨逻辑的议论文写作已初步确立为我国高考的命题方向。议论文体式写作,重要的是能否发人之所未发,论点是否全面、辩证、深刻,是否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复杂性。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忽视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必修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写作章法规范的论述文偏少,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很不利。我平时有意识地寻找有关批判性阅读的书籍和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并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敢于挑战书本和权威,敢于批判各种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关心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感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就社会现象、新闻事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很显然,“苦难是财富”,这是那些经历苦难磨炼走向成功的人士的感悟。说这句话的人在于鼓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苦难,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我把话题拿出来让同学们理性思维,辩证分析。要求写片段作文讨论苦难到底是不是人生的财富,会不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经过思考有同学这样分析:
“的确,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些勇于面对苦难,在苦难中积极寻找出路,用苦难来磨炼自己意志的人,苦难对于他来说就是成功的垫脚石。然而,那些一味逃避苦难,畏畏缩缩,不敢前行的人,苦难非但不是财富,相反,还会将他们推向地狱的深渊,苦难对于他们是绊脚石,是人生的灾难。”
再如“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这个观点主张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要随便生气,生气有害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和谐。但从思维的逆向性考虑,从质疑思辨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去肯定生气,指出生气的积极意义。我找出龙应台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给学生欣赏、讨论。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要学会生气;生气,是强者的表现;忍声吞气并不睿智;敢于生气,敢于反抗;生气是维护尊严和正义的体现;生气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等。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 黄万裕2017/03/18 17:30
    以前在三中读书的时候,生气是一种情绪,不是一种修养 我是做企业管理的,看完许老师的文章,感概如下: 1、知而后智,分析与思辩是很重要的;分析与思辩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也就是识 2、知(学)与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才能的学生 3、修养,有生气的修养是一种教育芬芳
  • 黄万裕2017/03/18 16:55
    1、学与识结合,才能培养处有才能的学生。 2、修养,有生气的修养是一种教育芬芳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