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例话•高中】记叙文的材料
发布时间:2014/12/18 11:54:52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材料主要来自两条渠道:一是通过观察直接取材,二是通过阅读简介取材。
生活本身隐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运用感觉器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身入,心入,走到生活的深处,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揣摩,体味,就能广泛地摄取到各种材料。虽然直接取材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范围有限,但由于有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这些材料往往是最生动、最宝贵的。例如夏衍写《包身工》,不仅听工人夜校的教员讲述包身工的事情,读过不少描写女工生活的作品,而且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观察,了解她们的劳动条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为了突破封锁,作者得到熟人的帮助,混进工房两次,实地考察。但是,很快就被带工头雇佣的“下手”们盯住,于是,作者不得不改变观察的办法。包身工们一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在清早和晚间不可。这样,作者要在早上五点之前赶到包身工做工的工厂,也就是说要半夜三点多起身(因为住地远),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作者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终于比较像详细地搜集到了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简介取材主要靠读书。写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知识包括实践的知识和书本知识。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时又要注意“于切要处用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就可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
搜集材料要广泛,占有材料越多越好,但在使用时要慎加选择。材料选择得精妙,文章往往能醒人眼目,荡人心胸。怎样选择材料呢?依据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者按照中心思想的需要到生活的海洋中选取典型的材料,从普通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或没有写过的新鲜东西,然后组材成篇。仍以《包身工》为例,夏衍调查了解到的有关包身工的材料远非课文中所用的这些。他曾这样说:“在《包身工》那篇简单的报告里面,我只叙述了泰州(江北)帮的住‘公司房子’的一种,实际上包身工因为出身地域,包头大小,和服务厂家的不同,还有各种的分别,从大体上讲,上海的包身工有江北帮和绍兴帮两大系统。”关于绍兴帮里的管理、包身工的待遇等等材料,尽管有别于江北帮,但是“一切的压迫和虐使”,完全没有两样。作者挑选前者已能充分表现中心思想,关于绍兴帮的材料就舍弃不用了。这样,材料集中,中心思想更为突出。作者在日本的时候,也看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一致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坏的日本纺织女工的生活,可是拿日本女工和中国包身工比,有天壤之别。这个材料虽有助于表现中心思想,但在有限的篇幅里使用,容易枝蔓。详,易累赘;略,失之于粗疏,不用为好。
从《包身工》的选材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一、写真人真事的文章,材料须真实,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可靠无误,切不可任意编造。
二、所选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的材料,就是能最深刻地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最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包身工》中关于“芦苇棒”的材料就是范例。
三、注意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材料。20世纪30年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使夏衍这些进步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觉得非把这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实地考察、搜集和选择材料。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与写入文章中的人和事不完全一样。任何事情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来龙去脉。写文章如果把有关的事情都写出来,那就会庞杂不堪,淹没中心思想。因此,下笔前对选择到的种种材料还必须来一番剪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或掐头去尾,或剪枝删叶,去冗杂,取竟要。比如对包身工的生活,夏衍实地调查了几个月,知之甚多,甚深,但是写入文中的只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其他许多日子的活动剪除了。在写一天的活动时,有时写包身工的群像,有时写包身工的个体,店面结合,互为补充,材料的重复之处剪除了。写包身工群像时,着重描写天没亮被人吆喝着起身后的场景——骚动,拥挤,喝稀粥,写进厂劳动时受到的监视、毒骂和毒打,而路途中的情景,进厂们前后的状况,车间劳动的细节等等都剪除了。写包身工个体时,着重写“芦柴帮”得病而备受折磨的情节,写小福子受到的“文明的惩罚”,其他有关材料也剪除了。总之,只要仔细剖析,就可看出作者剪裁材料的匠心和功力。
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哪些多用,哪些少用,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俗话说,量体裁衣。“体”就是中心思想,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就可以缝制出好文章。剪裁不仅是技巧,写作方法,它与作者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有关。分析得正确,剪裁时就能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