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苏朝东:合理利用多媒体,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

发布时间:2015/1/14 10:20:00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它的应用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新课,字词理解、朗读教学,课文探究,教学评价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该如何科学地去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育教学搭建创新平台,是很多教育者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应该结合实践,去探索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教师在落实教学环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下面就对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丰富图象,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导入,重视设计的导语,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要关注到学情的不一样,考虑学生的差异,以及教材版本的不一样,时令的不同,那么要运用恰当的导入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习的欲望,这时可运用多媒体录像资料、丰富的图象来作为课文的导入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正是秋天之际,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春的气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有些东西虽在千里万里之遥,又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但是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可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春》一课时,导入时就可用多组图象的录像来再现春天的画面,展示春天的气息,全班的学生看到各种鲜花争妍斗艳,五彩斑斓的画面,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忙翻开课文,细致地品读文本中有哪些美丽的春天景象。同时在教学中播放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的录像。让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春天境界,使学生如沐春风,感受山花烂漫的春天气息,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动画手段,夯实词语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作为语文基础的词语教学,广大教师都很重视。在初中,教师们采用的办法通常是,在预习课上,让学生边读书边查词典,或读书过程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词典。殊不知,未思先查,其弊有三:首先,忽视了学生感悟理解的思维过程;其次,也使《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强调语文课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成为一句空话;第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词典形成依赖性,一旦没有词典便束手无策。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这种旧的词语教学模式被注入新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可借助多媒体在词语教学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与词语教学有机整合,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能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可借助多媒体视听效应,更能有效地完成对课本词语信息的加工、汲取,形象思维得到大力提升,抽象思维也得到启迪,提高词语信息输出的质量,从而更有效的提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讲授《背影》一文时,里面有个词语“蹒跚”,学生对这个词语刚开始并不能很好理解其内涵,只根据词典里的注释,生硬地记住抽象意思。教师可利用Photoshop或用flash做动画,先制作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在利用PPT的操作程序制作出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动画,在播放时随着画面的出现,显示出“蹒跚”、“探”、“攀”、“缩”、“微倾”等关键的字词,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活动中,逼真而形象的动画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特别是画面中文字与图象的结合,较好地帮助学生从“物象”中来理解词语的涵义,解决了学生只知道“蹒跚”的音、形,而不了解“蹒跚”意义的缺陷。看动画的过程中,也从中领会父亲疼爱儿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这样使枯燥的课堂趣味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声效功能,落实朗读教学,提升赏析水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放录音和教师范读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无疑会对提语文教学效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好的音频资料,指导学生的朗读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找图文并茂、伴有动画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还可以事先将需要背诵的课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略去一些较容易的文字,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诵读,等等。有条件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并录音,然后播放出来互相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应,使学生“学在课堂,其乐无穷”。 例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一诗时,搜集了一个视频资料,其内容包括五部分:一是视频画面和诗歌具体内容的朗读同步显现,二是“作者简介”,三是“赏析”,四是“妙语佳句”,五是“链接与拓展”。“链接与拓展”反映的是关于刘禹锡家乡的动态的峡谷风光和水上点缀的明星——村落文化习俗情况,以及刘禹锡家乡人们劳作的情景。在学生看了第一块内容显现的过程以后,伴随着多媒体声音示范朗读的氛围之中,学生就已经对诗歌的语词和描写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去朗读,自然有了准确的节奏和停顿,并且学生的脑海中时时浮现出江南美丽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诗歌反映的主题,接着去分组讨论;这时学生是有了对意象的感悟,只差用语言表达出来了,教师可去点击第三块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入思考的平台。现在,学生的理解深入了一步,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是呀,此时学生们各抒己见的时机成熟了。不要放松这一最佳的教育时机,要紧紧抓住它。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文读得有感情的朗读提示,然后按照提示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从中再抽调两三个读得特别有感情的学生来接受提问,向学生发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什么意思并含有什么哲理,学生便会回答出“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景象壮丽。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等诸如此类的语句来。这种利用多媒体朗读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愉悦快乐地体会出诗文的深刻内涵,不由地让人暗暗地赞叹多媒体的魅力。

四、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巧用问题设计,培养探究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是没有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一节课总有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齐答,教师追求的或许是节约时间,或许是回答的气势,当然也有启思的作用,但这却明显在造成反馈的失真。常常是问题一出,优生一哄而上,把答案抢先定了格,齐答成了优生的专利,而大多数学生,要么还未来得及动脑,思维便被扼杀了,要么是滥竽充数的跟着起哄,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摒弃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提供实物、模型、图标、,声音、色彩等重要的动态片段等各种形式的感知,给以启发诱导,以尊重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特性。运用“协作式学习”强调协作组成员之间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所有的观点都是可以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之中,获得进一步地完善。这些相对于传统教学环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也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读书,会有自己的发现,也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与人进行交流,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解决了读书中大部分的问题,个别问题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合作,共同解决。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间并充分活动起来,因此组织分组讨论前,首先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特别是解决疑难问题,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师提问题之时,尽量不要求学生齐答,而是根据问题的层次有针对地抽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单个回答,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以小组合作探究的答案为最佳的结果,这样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形成合作探究的精神。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由浅入深地设计如下问题:“1、本文为什么文体?2、为什么向沙漠进军?3、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怎样向沙漠进军?4、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是什么,人类征服沙漠程中取得哪些成绩?5、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文本中寻找发掘答案,这样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授完课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里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用上知识。

五、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增进见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无形中就充当起了绝对权威的裁判,尤其对学生回答问题。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评价的问题了,教师往往在抽一二名学生回答后,马上就作出盖棺定论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及时”评价,往往扼杀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见解能力。科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拓学生开创性思维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答问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如作文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交互性特点,将评价由纸上转移到多媒体上,使作文修改、评价当堂完成。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交流、讨论、评价习作,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作文评价合作化,得到每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1、集体赏析评价: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将作文整体浏览,然后整理出好、中、差等不同档次的作文,利用多媒体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赏析评价,对于优秀的加以肯定赞赏,并找出写得精彩的片段进集体学习,较差的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改进措施,说出差在哪里,应该如何纠正。而且师生还可以共同对文章的内容、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评改,在评改过程中展示修改的每一个步骤,使学生对优劣一目了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修改后,将原文与修改稿放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比较对照,使学生明白修改后的好处,培养了他们自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这样的集体赏析,让学生通过互评的评价方式,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随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见解能力。

2、个体单独评价。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自己储存在计算机里个人的文件夹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域网对学生随意选择进行单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对个别问题,就和学生单独进行交流。这样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又保护学生个人的隐私和自尊心,这样会让学生畅开心扉说心理话,会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对作文评价中的主张、看法、见解呈现出来。多媒体在评价中的使用,做到了师生互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彼此互相尊重,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训练的积累,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见解水平,使教学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人们应该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成果,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去开发、去创新。人们应该相信,只要人们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曾鸣《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3]《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蔡美娟 欧阳华钦《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5] 邓立言《关于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与研究》)1998年02期

[6] 李斌《让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活水》(《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04期

 

 

作者:苏朝东

学校:泉州市德化第五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