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课外拓展】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致大海》意象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5/2/26 15:25:40

 

面朝大海,诗人海子感受着“春暖花开”。但海子的追求,春之暖花之开,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愿望;即使这小小愿望,也确实有海市蜃楼之嫌。这就像古代的世外桃源,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一种只能出现在内心的独特境界。

普希金不同。诗坛巨星,激情澎湃。他“致大海”,赞叹着大海的壮美,讴歌着“自由之神”,表达着对自由的渴望。一会忧郁、一会沉静、一会郁郁不平、一会热烈悲壮。诗人难以取舍的是那“隐秘的愿望”,诗人为之震惊的是“一座光荣的坟墓”,诗人迷惘的是“人们的命运到处都一样”!诗人是把一切的希望,寄托给壮阔的海洋。

曹操更不同。一代豪雄,气度不凡。他“观沧海”,实写着“澹澹”的摇晃着的海水,远望着“竦峙”的挺立的山岛。他静观“百草丰茂”,感叹“秋风萧瑟”,享受“洪波涌起”。在从容不迫的实写之后,又轻松自在的移开视野,把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景象,也就是整个宇宙世界,全部包容在诗人无际的胸怀里。

海子是一个大学教师,他的幸福却普通到从明天起“喂马劈柴”;普希金是一个贵族子弟,却呼唤“自由奔放的大海”;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却感受着“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对海子这里不多说,还是看一下普希金和曹操。

普希金盼望着自由,但他却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对立面,后来却被沙皇摆到宫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党人,但却离不开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却难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选择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风暴的喧响”,又有“静寂的荒漠之乡”。大海的两面性,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反抗的徘徊。

曹操展示着雄才大略。面对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让它焕发新颜;面对涂炭的生灵,他从心里渴望改变;他没登基帝位,却在权利角逐中将大权尽握指间。所以,他有了“东临碣石”的机缘,可以在海边“歌以咏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像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普希金呼唤大海,既是伟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写大海,确实也选择了当时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诗中的拿破仑、拜伦,让人只遗憾那英雄已去、大海无计。曹操观赏大海,既有海阔,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写大海,所选之景确实不愧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在他诗中的大海,则是英雄正起、大海有意!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确实道出诗人以至文人墨客的共性。不过,山海本无区别,而人之情之意则各不一样。这就是普希金与曹操写海的诗的意象区别之根本。诗之各不一样,也就源于人之情意的各不一样了。这情意,除了地位不一样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各人心中塑造的宇宙——取决于各人心中那片天。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