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教学参考】《驳论知识──学会反驳》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5/9/6 16:19:5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失掉自信力吗》一文论证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驳论方式”等论证知识。

 

教学方式:

谈话、讨论、范例解剖。

 

教学重难点:

“驳论方式”知识的讲解;鲁迅对对方论据的剖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例题引入:

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战败七十周年发表讲话,讲话中有这样一段:“现在我国国内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80%。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担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是说,现在的日本人和过去的战争无关,他们不应该为过去的战争道歉。(出示PPT)

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批驳。

假设由你来写一篇批驳的文章,你将如何批驳?(出示PPT)

教师指导:议论文是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文章,议论的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我们要想驳倒别人的错误言论,应该如何反驳呢?

如果想反驳别人的看法,应该怎么做呢?教材的知识短文为我们做了介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二、阅读知识短文

教师指导: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找到文章所说的几种驳论方式。

1.直接驳论点(出示PPT)

问题是如何直接反驳论点?凭什么说对方观点是不对的?

2.辨论据真伪(出示PPT)

3.驳论证过程(析论据应用)(PPT)

这实际上是在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

4.树自己观点(PPT)

需要思考的是:批驳对方的同时,自己一定要树立自己的论点,但问题是树立自己的论点就一定能证明对方的论点是不对的吗?

 

三、讨论例题

安倍的说法看似挺有道理,的确现在日本人口绝大多数都生自战后,当年的仗又不是现在的人打的,为什么还要现在的日本子孙道歉呢?所以,直接驳论点稍有困难。

对方也的确说的是事实,好像在论据上驳倒对方也不太现实。

那我们该怎么办?大家讨论。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中国失掉了自信力吗》这篇文章,看看鲁迅是怎么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四、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一文

学生通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后提炼:本文所驳的论点是什么?本文所立的观点是什么?

驳: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立:中国人未失掉自信力。

 

五、分析课文,理解驳论知识

(一)教师提问:鲁迅是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作驳论的,对方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观点的依据就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二)教师提问:鲁迅是如何看待对方所说的事实的?

教师分析:承认这是事实,并进而分析这个事实的实质:以前是信他,现在是自欺。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对方所说的事实,以前就不是自信。

 

(三)教师分析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读,请注意,作者的表述,文中用大量的“从公开的文字看”这类表述,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并不是全部的事情,我们还有很多事实是没有看到,我们被这些表面的脂粉给笼罩了。

 

(四)小结对方的错误。

1.事实定性不对

2.论据以偏概全(板书)

论据不合事实,不能支持论点。

 

(五)鲁迅的立论

中国人从来没有缺少自信力,中国人也从来不缺少脊梁,只是这些脊梁被很多“正史”给掩盖了。也就是说,本文的逻辑是:你们所说的中国失掉自信力,是一种事实被掩盖的说法,你们的论据本身站不住脚,因为你们所举的事实不能说明问题,同时你们又掩盖了一部分事实,因此,你们的论据不合理,你们的论点自然也不能成立。

至于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只是告诉我们中国还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在,并且这些人是脊梁。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深入分析为何这些人是脊梁,因为他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针对“失掉”这个说法,但鲁迅给我们指出了思想方法:要我们自己去看,去看中国的地底下,而不是只看状元宰相的文章。

3.思想方法有误(板书)

 

(六)小结:本文的思路

面对同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个事实。面对“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这些事实,有人解释为中国失掉自力了。但鲁迅却解释这些事实不过是“信他”和“自欺”。

这是“事实与解释”,是对事实做定性解释。定性(板书)。

鲁迅并没有停留在自己与对方不同的解释上,在论述过程,还提到对方产生误解的原因,文中多次提到的“从公开的文字”看这类表述,正说明对方实际上是被这些“公开的文字”所迷惑了。

这也是“事实与解释”,是归因解释。归因(板书)。

进而指出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要想获得正确认识,必须到底下去看。这是对“解释事实”做方法论指导。方法论指导(板书)

因此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列出对方所举的事情,指出对方事实的实质,更指出对方其实掩盖了很多更重要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弄清对方所说事实的实质,用正确的理念解释对方这些事实,看到还有其他事实,更重要的是不要被对方蒙蔽,而是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所以,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对方论据并不真实,指出对方论据获取很偏狭,更指出对方立论的思维方式有问题。

 

六、驳论知识讲解

驳论点是指出对方的论点不合事实,对方的论点不合受众利益和价值观;驳论据是指出对方的论据上虚假或与事实不符。比较难的是对方的论点看不出明显错误,对方所持的论据似乎又言之凿凿,此时就要针对对方的论证过程展开辩驳。

因此,驳论证过程,是最常用的方式。因为对方的论点是否符合事实无从判断,对方的论点表面上看可能对受众有利或在价值观上有欺骗性,也就是说,对方论点看似正确,论据也是真实的,只是要分析对方的论证过程,如果对方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也就是对方的思想方法是有问题的,同样对方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而对方的论证过程的错误可以包括对方事实归因错误、以偏概全错误、概念混淆错误、推理不严密、事实定性错误、思维方式错误(出示PPT),在本文中作者主要是抓住了对方事实定性错误、以偏概全错误、思维方式错误。

 

七、知识运用

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战败七十周年发表讲话,讲话中有这样一段:“现在我国国内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80%。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担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是说,现在的日本人和过去的战争无关,他们不应该为过去的战争道歉。(出示PPT)

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批驳。

假设由你来写一篇批驳的文章,你将如何批驳?(出示PPT)

教师引导大家讨论。

教师指导:安倍这种说法很有欺骗性。

第一,80%的人口出生在战后,他们似乎可以不为祖上道歉,这句话暗含的前提,就是现在的人与祖上的人完全割裂开了。可他们却在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他们与历史并没有割断联系。这是事实选择与事实定性的错误。

第二,日本人个体可以不为祖上行为道歉,日本民族是个整体,作为民族整体对其他国家犯下罪行,必须道歉。这是概念混淆。

第三,没有道歉,何来真正的和解。

第四,历史不能割裂,如果不对历史清算,战后的日本人同样可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第五、日本人的道歉,是对历史的负责态度,而安倍之说,则是把道歉当成了过家家。这也是事实定性错误。

这其中的关键是,为什么一定要让日本道歉。中国人要求日本道歉,绝非小家子气,也绝非怨妇情结,而我们希望两国对历史有共同的事实与价值判断。只有这样,中日两国才能世代友好,才能真正维护和平。

板书

对方错误                               鲁迅的驳论过程

1.事实定性不对                        事实定性

2.论据以偏概全                        事实归因

3.思想方法有误                        方法论指导

 

【教学思考】

如果用课标专家们讨论的核心素养来界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聚焦于实证与推理。

为什么要选这一课上?

一、引导学生学会说理、辩驳

当下社会,不会讲理或不肯讲理是普遍现象。观点横行、例子遍地,但就是缺少阐释与论证;中学生如此,媒体如此,甚至学界也这样。

我们经常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变成了唯我独尊。我经常对学生说,你可以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但你必须有充实、扎实的阐释与论证。

因此,通对议论文的讲解,使学生学会说理、辩驳,是我一直致力的事情。

 

二、探索语文知识的途径──例文教学

当下,写作教学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材编写、写作知识体系、写作课例体系,都不是很成熟。

三十年前出过一些写作教学理论,但在今天的教学一线几乎没有大的反响;一些写作教学理念倒是层出不穷,但一线教师一直觉得不实用。

其实,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没内容、没体验,这个困难必须靠大量阅读解决;第二个困难是章法安排、写作策略,这个困难就不能只靠阅读解决了,而要靠精读文本体会写作知识来解决。

我们必须承认,写作是有知识的,学生可能不一定意识到某些知识的作用,但我们写文章、评文章的依据之一,还是写作知识,这是学生理性认识写作的重要基础。

长久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处于各说各话的无学理状态,一线的教学内容非常随意,其根源在于知识的缺席。

但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又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主要不是学习静态的知识,而是在语言运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进而运用知识。

特别是阅读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更要在阅读中学习。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王荣生所说的教学的功能之一是例文。

本课就是在实现教材的例文功能,也就是借学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使学生理解驳论知识,特别是绝杀对方论证过程的这一驳论方式。

我们进行写作教学时,固然要教给学生一些议论文写作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写作过程,但一定要注意,这些写作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应该怎么读、怎么写;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这么写的。通过使学生理性认识文本范例,理解例文的生成过程,进而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正确思维过程。

应该说,人教版教材提到了一些议论文写作知识,但如果还可以再进一步的话,应该对这些知识应用方式、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背后体现的思想方法再进行深入解释。

有了这些深入解释,学生才不是只学到一些名词,而是将这些名词结合文本深入领悟。

比如,我们教给学生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我们就要一步给学生讲,论点是干什么用的,它与观点的关系。论据包括什么,事实与道理。事实指的是具体事实,道理指的是概括性事实。只有论据是不够的,必须有对论据的解释,这就涉及论证。

何谓论证?所谓论证,是指论者阐述自己的主张是什么以及别人为什么要接受它的理由。(徐江教授的定义)

排除具体内容,何种主张能够说服受众?

一是因为这个主张符合受众认定的事实,换言之这个主张有真理性;二是因为这个主张符合人们的价值标准或利益;三是因为这个主张能够让受众理解,即观点阐释论证清晰、形象、有逻辑、符合受众认知水平。前两者是主张本身的合理性,第三者是对主张的表达方式。

如何论证自己的主张有真理性,这要靠论据的支撑,即对论据的运用和解释。首先是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本身不具备证明性,它起到的就是说明作用,因此事实论据需要和人所公认的概括性事实结合才可以。对某种主张真理性的论述,一在述,二在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议论文所论证的真理与实际上的真理并不是一回事──如果能够完全一致当然最好,但更多时候并不一致,只要议论文论述的观点被一部分受众认定属于真理,换言之,能够说服特定受众,论述就算成功。

当论述者注意将现象列足、本质析透时,特定受众会认可论者所述事实的真实且具有普遍性,也会认可论者就这些“普遍事实”,此时论述就算完成。

而如果认定对方这种说法不具备真理性,一可以直接指出对方的论点不符合人们认知的哲理、公理、原理、规律,也就是不符合对人们所认定的概括性事实,二可以指出对方所提的论据不合实际或不具备符合事实本质,三可以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支持其论点。

总之,分析议论文就是要分析所做论述的合真、合善、合逻辑。

以上知识讲解,必须与具体文本或分析具体现象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具体对象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关注文本生成过程

言语活动的功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言语活动的起点是表达意图。

针对某一观点、现象,为实现表达意图,表达者采用不同的言语策略,试图通过语言素材的组合与安排,形成言语作品来实现表达意图。

不同的表达意图,不同的表达主体,不同的表达情境,会形成不同的言语作品。写作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经历体验、明确表达意图和表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表达策略,最终形成言语作品。

阅读教学除了提升修养、充实精神世界的价值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生成过程。

 

四、形成学科方法论(思维能力)

学科教学最高的境界是形成学科素养,其中方法论掌握是素养的重要内容。

 

作者:何生

学校:北师大二附中特级教师

来源:人教网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