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丽红:串珠成链,字词教学亦能让课堂“生辉” ——谈“随文识字”教《雷雨》

发布时间:2016/3/29 10:18:46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谜,所以古人早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但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发现,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的篇幅也长了,识字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既要学文,又要识字,还要写字,往往令人感到力不从心,一不小心就造成拖课,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老师为了赶进度或者挤出时间进行所谓的“阅读分析”,生字教学成了走过场,成了课末的“作秀”,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地抄写,久而久之,导致识字效率低下,学生造句、作文错别字连篇。怎样才能让识字写字教学扎实有效、又富有童趣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恰当的随文识字能实现阅读与识字的双赢。

“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它迎合了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其认知多来自于感性和期望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感性情境中,并以此为契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识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弊病。

下面我就以《雷雨》一课为例,谈一谈小学低年级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一、追溯字理,让字词在解析中明晰起来。

《雷雨》一课中,既要求认又要求写的“垂”字字形复杂,不容易识记。教学这个“垂”字时,可延续老祖先的智慧,运用字理教学,在教学时渗透字理析解,引领孩子步入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让汉字在学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知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课堂回放:

师:这突如其来的狂风可把树上的蜘蛛吓坏了,它是怎么逃走的呢?

生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垂下来,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请蜘蛛来做做动作。(播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动画)谁来说说垂下来的意思?

生:我知道,就是身上连着丝,往下滑。

师:蜘蛛为什么不慢慢“爬”,而要用“垂”呢?我们来采访一只小蜘蛛吧!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

生:风实在太大了,太可怕了,所以我得赶紧逃!

师:那你为什么不慢慢爬下去呢?

生:因为我会吐丝呀,这样速度比较快!     

师:是呀,风这么大,蜘蛛很害怕,哪有时间慢慢爬,赶紧拉一条丝,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们一起来当当这害怕的蜘蛛读读这句话。

师:“垂”字用得多妙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蜘蛛逃跑时的慌张。“垂”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生字,也是最难写的一个生字。老师有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轻松地记牢这个字,想学吗?那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这个“垂”字的!

师板画古字“垂” ——一棵坠着两颗果子的果树图:看看像什么?

生:像禾苗、果树……

师:这棵果树长在土里,还有两个果子挂在上面哩!咦,这两个果子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生:果子上有柄牵引着,所以不会掉下来。

师:那蜘蛛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生:因为有丝牵住了它。

师:如果没有这根丝牵住,那就叫——(落、掉)。

师:咱们再来看看现代汉字“垂”(示:垂),你知道它是怎么演变来的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师:是的,树变成了“千”,在这个字里,我们把它叫做“禾字头”,表示庄稼、植物,中间的“一”表示从主干中伸出来的枝叶,左右的两笔小竖就像垂下来的果实。多有趣的一个“垂”字呀!你记住它了吗?可是光记住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写漂亮了!仔细观察“垂”,你发现它的哪个笔画最多?这么多的横画咱们得看看哪一横最长,哪一横最短。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反馈。

师: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编了个口诀,帮助你们把“垂”字记得更牢,写得更好,“千字站中间,二横在中线,小小果子垂两边,三横最长四横短”。

老师边说边范写,学生边说边跟着书空。

……

【评析】当前的识字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其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一是对生字的学习过于简单和机械,如果是独体字就问它有多少画,是合体字就问它是什么结构,回答得出就“顶呱呱,表扬他”,至于它为什么是这样组构的,根本就不去理会它了,因此,学生识记汉字只能死记硬背。二是把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等同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解内容上,忘记了识字始终应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识记汉字的形义。

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的效率都是不高的,其外显的表现就是错别字多,词语理解不到位。

这一环节设计依据字理识字,很好地处理了阅读中既识字又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系。就生字教学来说,教师紧紧抓住汉字字理这一关键引发学生思考,把灵活地识记汉字与了解其本来的字源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地识记汉字的形义,学生当然就会少写错别字,且能比较准确地运用词语了。

二、链接生活,让字词在想象中丰满起来。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中, “压”字的教学——

课堂回放: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雷雨来临前的可怕,是什么字呢?

生:压

师:谁能给大家做做“压”的动作?

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压”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咱们也学学他,把手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压一压,感受一下压的分量。

呼啦一下,学生马上行动起来,纷纷动手用力地压着自己的大腿。

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压”?

生:就是手使劲地向下用力。

师:是的,用力地向下按就是——压。(示:现代“压”)你们瞧这“压”字 ,左上角的“厂”就像山崖,泥土从山崖上掉落下来,把石头压在了泥土里,这一点,就代表——石头。伸出手指头,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可千万别把这块小石头给忘了哟!

生书空“压”字。

师:雷雨前,这么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假如你就是图画中的小朋友,抬头看着这样的乌云,有什么感觉?

生:这满天的乌云就像一口大黑锅一样朝我们头顶压下来,我感到害怕极了!

生:我觉得很难受,因为这乌云压得我们都透不过气来了!

……

师:孩子们,你们瞧,这个 “压”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雷雨来临前的难受、害怕,用得多么准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评析】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压”字的意思;通过丰富的想象,突破了识字难点,帮助学生牢牢记住了“压”字易漏掉的那一点;创设情境引读句子,使生字的教学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识字又学文,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设情境,让字词在表演中灵动起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个句子的教学,就可以将理解“乱摆”与识记“乱”字相结合,让孩子感受到这风来得之快,刮得之猛。

课堂回放:

师:刚刚树上的叶子还是一动不动,这会儿已是狂风大作,这风来得可真——快呀。从哪个词里感受到风来得很快?

生:忽然。

师:真聪明!所以咱们读这个词的时候,也要读得快一些!

学生练读。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一棵棵小树啦!你们的小手就变成了树枝,小树们都伸出树枝来吧!

孩子们一听,立刻伸出了“小枝桠”,个个兴奋不已。

师:风一吹,树枝就摆动起来了。准备好了吗?现在一丝风也没有,呀,一阵微风吹来了!  大风来了!  狂风来了!

孩子们随着“风势”的变化,摆动得越来越厉害,有的孩子激动得双臂乱舞,身子东倒西歪,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棵狂风中的小树。

师:小朋友们,像这样没有方向地摆,就是乱摆。(示:乱、乱摆)一起读。跟老师一起写写“乱”字。它是“舌”字旁,右边是竖弯钩,就像风把树枝吹起来了。

学生书空。

师:“吹得树枝乱摆”说明——风大。这阵风来得又快,吹得又猛,谁能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指名读。

师:谁的风来得比他更快,吹得更猛?

……

【评析】巧妙地创设情境来演一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字词充满蓬勃的活力、生命的灵动。而把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得学习不再停留在以往机械、单一的解构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并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四、精心铺陈,让字词在运用中深刻起来。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是一个副词,对低年级小学生很难说清楚。可以这样突破难点:

师:这句话中用到了两个“越来越”,你从这两个“越来越”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闪电一道比一道亮,雷声一声比一声响。

师:我们来分小组比赛读一读这样的场面!

学生赛读,声音越来越响亮。

师:一场雷雨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个时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出示雨前图)你能用“越来越……”来说说此时的景象吗?

生:天上的乌云越来越多,天色越来越暗。

生:风越刮越猛,树枝越摆越厉害。

生:风越来越大,蜘蛛越来越慌张。

生:闪电越来越响,雷声越来越响,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

师:小朋友们说得越来越好了,真了不起!那你们还能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说身边的事吗?

……

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越来越积极了,而这个“越”字也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评析】凭借文本“语例”拓展语用空间,将识记生字词和扎实的语用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系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活动,实现了“语例”最大限度的增值,让字词在运用中深刻起来。

“随文识字”使识字教学在随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这种“寓识字于读书活动”之中的教学举措,精妙之处就在于让儿童动态、立体地识字,而不是静态、孤立地识字。它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散发出芳香醇郁的创新气息,让识字不再枯燥、单调,而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的探索的过程。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够把生字记住理解,识字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负担。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