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卢小莉: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谈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应答的心得

发布时间:2016/3/29 10:55:13

【摘要】:教师怎样让自己在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中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积极有效的应答呢?这离不开教师的经验、智慧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调控的能力。教师应对幼儿的回答使用有效的应答策略,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引导幼儿步步为营,达到预设的顶峰。

【关键词】:师幼互动、应答策略、积极、有效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新颖实用的教学具、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许多公开课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为了达到理想中的“成功”,教师的准备可谓是“吹毛求疵”,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是课前精心设计,甚至经过多次、反复“演练”而成的。的确,上述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前备课“练”出来,但这些公开课听下来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听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却感觉缺乏生气、略显死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而作出的应答常常不尽如人意,使得一节精心准备的课与应付性的、乏味的、无效的应答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拖了后腿。因为什么都可以事先设计、准备,唯独对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无法事先设计,也就使教师有效的应答无法事先设计,从而导致教师的应答出现许多问题,进而影响课堂质量,甚至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那么,教师怎样让自己能够在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中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积极有效的应答呢?我想这离不开教师的经验、智慧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调控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的回答使用有效的应答策略,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引导幼儿步步为营,达到预设的顶峰。

一、尊重幼儿,直面回答。

应答不足:充耳不闻,不予理睬。有些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各流程准备得很熟练,到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怕因此影响自己的上课思路,于是对幼儿的回答就不予理睬,假装没听见,自顾自地按课前设计好的思路继续往下上。

具体案例:《贪吃的哈罗德》

大班早期阅读《贪吃的哈罗德》活动开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提问:你们觉得哈罗德会是一只什么样的蛇?

幼儿:可爱的蛇

幼儿:好玩的蛇

幼儿:可怕的蛇

……

幼儿踊跃回答,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教师:其实,哈罗德是一只贪吃的蛇。这本故事书的名字就叫做《贪吃的哈罗德》

有效策略: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先加以肯定:“嗯,你们都猜得很精彩!”

然后加以引导:“这只蛇说它肚子很饿,想吃很多东西呢!你们觉得它还会是一只怎样的蛇?”

幼儿:“爱吃东西的蛇。”

幼儿:“贪吃的蛇。”

教师:“是啊,这本书讲的就是哈罗德贪吃的故事,你们猜猜: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

幼儿:“《爱吃东西的哈罗德》。”

幼儿:“《贪吃的哈罗德》。”

经验分享:其实,当幼儿踊跃回答时,虽然答案非教师所需要的,但幼儿都积极发挥想象,大胆猜测。教师不应该不予理睬,急于直接把答案揭晓好往下继续活动。长此以往,会对幼儿大胆想象猜测产生消极影响,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猜的都是错的,导致以后不敢大胆想象,甚至怯于表达,生怕出错。应该先对幼儿的想象和猜测进行肯定,可以通过一句引导语把幼儿的思维导向课题上来,这样不仅自然,而且不会挫伤幼儿猜想的积极性。

二、积极回应,有的放矢

应答不足:教师的回应简单、机械,没有针对性,一味表扬。常常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老师对幼儿的回答不知如何更好地回应时,只是一味的表扬:“说得真好!”“真棒!”或者将幼儿的回答进行没有目的性的简单重复。

具体案例:《会动的房子》

在中班语言活动《会动的房子》中,当讲完“小松鼠忙了一天也累了,在新房子里睡着了”后教师引导幼儿看PPT,提问:“小松鼠被这“呼呼呼”的风声给吵醒了,小松鼠急忙推开窗一看,你们猜一猜小松鼠会看到了什么呢?(高山)

幼儿:小松鼠看到一片草地。

教师:哦,一片草地。

幼儿:小松鼠看到一条马路。

教师:真棒!你说。(教师示意让其他幼儿回答。)

幼儿:小松鼠看到一棵树。

教师:说得真好!你说。(教师示意让其他幼儿回答。)

……

有效策略:幼儿回答:小松鼠看到一片草地。教师不妨积极回应:你为什么觉得是草地?

幼儿:因为草地上有风。

教师:那你觉得还有哪里有这么大的风声?

幼儿:海边风很大。

幼儿:山上风特别大。 

经验分享:针对幼儿回答,教师的回应不是简单重复,就是盲目表扬,使回应没有针对性,课堂节奏亦显得拖沓,效益低下,而且让这种宽泛的表扬泛滥,将导致表扬对幼儿的激励性逐渐减弱,其他幼儿不明白这个回答“好“在哪里,“棒”在何处,让幼儿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没有意义的重复,也无法使幼儿得到任何收获和提升。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应尽量避免无谓的表扬及随意的重复,应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对幼儿的回答加以积极回应,并挖掘幼儿的回答中的有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以用语言引导,使幼儿有所得。

三、耐心鼓励,帮助归纳。

应答不足:幼儿回答含糊不清,教师未能给予足够的信任、鼓励并帮助补充归纳。常常我们在课堂上会听到一些幼儿在回答老师问题时语言零散,语句不通顺,表达含糊不清,很多教师不知道听得明不明白,觉得孩子回答得不理想,就匆忙一语带过,甚至粗暴地打断孩子,中止了孩子的回答。

具体案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林老师是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很多时候在应对孩子的回答时显得着急。在她上的小班故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活动中,教师讲述完故事时,提问:为什么三只小狗宝宝看见白狗妹妹生病了也想生病?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请了一位孩子,这个孩子站起来后,先是支支吾吾,此时老师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然后,从孩子嘴里零星冒出一些断断续续的词汇:“因为……吃东西……”这时,老师的脸上出现了不满意和不耐烦的眼神,语气也变得犀利起来:“讲话要讲清楚!”孩子怯怯地看着老师,

声音越来越小:“因为……可以吃东西……”显然这个回答还是没有让老师满意。这时老师挥了下手,示意他坐下,说:“XX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请你说!”这时孩子虽然是背对着我的 ,但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孩子受伤害的心灵,后来,我发现直到本次活动结束,这个孩子都没有再举手。

有效策略:遇到孩子无法表达内心所想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在孩子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给予鼓励,然后帮助补充,加以归纳。可以放慢速度说:“没关系,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你是说因为三只小狗觉得生病了可以吃好吃的东西,对吗?”当然还可以向

其他孩子追问:“除了有好吃的,三只小狗还觉得生病有什么好处?”让大家一起把这个问题补充完整。

经验分享:当孩子用稚拙、零散的语言努力地表达着心中所想时,教师粗暴的打断并中止了孩子的回答,是对孩子自尊的无情践踏,也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残忍摧残,更别提使该幼儿有所提高。其实面对这样的回答时,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一个点头微笑就是极有效的回应。而在幼儿无法完整清晰表达时,我们要努力听懂孩子的意思,并帮助他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加以概括和补充,不仅使该幼儿有被“懂”的喜悦,又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还给其他幼儿传达了正确的信息。

四、充分尝试,方才肯定

应答不足:当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面对幼儿得出的正确结论时,往往一激动,肯定了幼儿的回答,等于直接宣布找到答案,操作结束,扼杀了其他孩子尝试的机会。

具体案例:《滚一滚》

这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当活动进行到“找轮子”游戏时,教师提问:如果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或三角形的,会怎么样?幼儿尝试在平面上滚动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积木,比较那个积木滚得快时,一个反应灵活,动作敏捷的孩子先大家一步,已经操作完成,并激动地喊起来:“老师,正方形和三角形滚不动,圆形滚得快!”这时教师立即对他投以赞赏的眼光,并表扬到:“真聪明,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此语一出,其他正在尝试,还未得出结果的小朋友立即停下手中的动作,跟着附和:“老师,圆形滚得快!……”

有效策略: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回应:“哦,你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有什么发现?”不急于肯定正确答案,而让其他孩子有时间、有机会继续完成操作,毕竟通过自身操作获得的感性经验与听来的经验是没有可比性的。

经验分享:当有孩子先于大家操作并得出结论时,教师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缓一缓,

稍加分析,本着照顾个别差异的原则,把时间和机会还给能力较弱的幼儿,把不难的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也能通过自身操作和探索,获得宝贵的经验,将使他们获益良多。教师终究是没有权利因为自身的失误而剥夺更需要机会的孩子的机会,不是吗?

五、及时追问、推波助澜

应答不足: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及时追问,使得错失帮助幼儿表达清楚和深入挖掘的时机。

具体案例:《窗外的垃圾》(大班看图讲述)

教师出示图二(太阳升起来了,小动物纷纷打开窗户往窗外扔各种垃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太阳升起来了。

教师:小动物分别扔什么?

幼儿:小猴打开窗户,往外面扔香蕉皮。……

教师:那小兔在干什么?

幼儿:老师,小兔很不开心。

教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发现小兔很不开心。

出示第三幅图……

……

幼儿:小兔和太阳都开心地笑了。

教师:看到环境又恢复清洁,小兔和太阳当然开心了。

有效策略:当幼儿发现“小兔很不开心时”,应及时追问:小兔为什么不开心?

幼儿:因为小动物们都把垃圾往窗外扔。

而当幼儿说道:“小兔和太阳都开心地笑了!”时,教师要及时追问:为什么小兔和太阳都开心地笑了?”

幼儿:因为看到小动物都改正了错误。

及时的追问不仅幼儿立刻明白乱扔垃圾是不对的行为,而知错能改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使活动的主题在三言两语中得到升华。

经验分享:

追问是师幼互动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应答,他是教师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重要手段。当我们接过孩子抛过来的问题时,能及时把握时机,把问题抛回给幼儿,不仅可以让表达不清的幼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幼儿偏离主题的回答的及时引回主题上来,还可以拓宽幼儿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同时还可以使活动的主题在三言两语中得到深化。

六、经验迁移,点石成金

应答不足:教师不能发现教育活动中的潜在价值,并进行有效挖掘,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点石成金。

具体案例:《手电筒的五彩光》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将各色玻璃纸、蜡光纸蒙在手电筒的镜片上,手电筒的光是什么样的?受教师的引导语的影响,孩子们都只局限于将一种颜色的玻璃纸蒙在手电筒上,让手电筒的光变成玻璃纸的颜色。活动进行到此算四平八稳,幼儿都能通过更换色纸来改变手电筒光的颜色,但也仅仅如此,整个活动的前半部分似乎也没有更出彩之处。孩子们纷纷表达:“用红色的纸蒙住手电筒,光就变成红色的了……”

有效策略:这时,老师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不久前上过的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幼儿已经有了让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经验。于是,她说:“孩子们,动动聪明的小脑筋,想想看我们怎么用这些玻璃纸变出这里没有的颜色来呢?”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之下,瞬间豁然开朗,纷纷迁移了之前《颜色变变变》的经验,运用两张甚至三张玻璃纸重叠后蒙在手电筒上变出了另一种颜色的光。这时,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眼中都闪着兴奋的光芒,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

经验分享:一句简单的挖掘提炼,就把老师想要达到的活动制高点表达无疑,帮助孩子迁移了已有的经验,在孩子尝试并获得成功的时候,活动的主题提升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真可谓“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在一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千千万万种回答,每一个巧妙的应答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智慧,而每一个智慧的应答背后,体现的都是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可以说,教师有效的应答不仅可以拉近师幼互动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幼儿为主体,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容面对幼儿的回答,积极采取应答的有效策略,以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9

2.应彩云.《回应,可以从容面对》.上海托幼.010

3.王黎敏.《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