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关碧霞:内化情感,自主写作

发布时间:2016/4/7 13:32:56

【摘  要】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而写作为了什么?推究而言:一为兴趣,二为需要。兴趣固然重要,但若能将写作内化为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写作便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笔者借此文探讨如何巧借教材的文本示范,拓延为自主写作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作文;写作教学;教材体现;写作拓延

从教育本身而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1]试想,如果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表达外化为写作内容,以笔触诉心声,自主写作,语文的作文教学的真情实感是否就不再是难题呢?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指导学生在自主写作、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充实与完善。

从写作教学本身来看,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3]为此,写作更应该从生活出发,尊重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写作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一种生活乐趣的寄托。

“艺术可以反映的生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是艺术的重要内容。人物的心理特征虽比人物的外在行动更难把握,但写得深入的心理状态更具艺术魅力。”[4] 内化情感写作表达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颇多体现的范例:“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的这一句独白,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还有《荷叶﹒母亲》中那深情的慨叹:“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沉的爱及真诚的感激。诸如此类的内化情感的教材经典不胜枚举,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模仿与创新,则必然将实现写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剖析人物情感应用于校本个人写作

“文学是人学,又不仅仅是人学,而应该把握人的生活和灵魂的一种历史审美学。”[5]因此,对于人物的描写,尤其是人物情感的直接表达在教材中常能见到,如:八年级上册教材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和学生共同探究这种抒情式的写作方式在个人写作中的应用,相信会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的。

比如可以这样写:“妈妈,你可知道,你的背为什么弯了;妈妈,你可知道,你脸上的皱纹是怎么来的;妈妈,你可知道,你那发丝里的黑是怎样流失的?你会说:‘岁月不饶人啊!’我说:‘那是我在你的背上安了把弓,那是我在夜里悄悄地给你画上皱纹,那是我在你梳头时无声地偷去你头发里的黑……’”(校刊绿舟第12期《拾起那根白发的力量》发表于《福州日报》2011年7月8日第9版)文章模仿《我的母亲》的抒情方式,从妈妈的背、皱纹、发丝的细节入手,以排比式的问句来抒发情感,极易打动人心。

可见,教师在教授直接抒发情感的课文时都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仿写,在写作时加以运用,可以在文章的开篇、主体以及结尾中表达情感,升华主题。

二、寄情于物应用于校本个人写作

事物(或景物)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寄情于物可以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让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出口,甚至可以形成情感表达的一条线索。

2013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中将对友情的感受寄托于羚羊木雕中,文末因木雕而慨叹:“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文章成功地将客观事物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亦可鼓励学生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比如日历与站台:“我们都已经长大,十年前的懵懂,十年后的成熟,3650个日夜,87600个小时,5256000个分钟……这似乎太漫长,但真正意义上,它是短暂的,只需120张日历,40个季节的交替便构成了一个十年。”(校刊绿舟第12期《十年》发表于《福州日报》2011年7月13日第10版)文章中就安排了“十年”这一意象,通过日历承载了作者时光匆匆的感慨,表达了要珍惜时间的情怀;“窗台上爬满了爬山虎的叶,那硕大的叶儿把阳光剪得零碎散乱。来到铁轨旁,双手再一次抚上那条早已锈迹斑斑、承载着无数岁月的铁轨,眼前浮现的是爷爷将我扛在肩头,聆听着那从远处传来的汽笛,好不惬意的情景。”(校刊绿舟第10期《那声声汽笛》发表于《福州日报》2010年7月7日第8版)平凡的日历、废旧的站台这两样毫不起眼的事物在作者笔下却拥有了生命,赋予了情感,对事物的联想看似无意,却是有情。

因此,寄情于物是一种较为巧妙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从教材出发,借助事物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让写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感。

三、感悟事件应用于校本个人写作

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从做人、求知、生活的角度出发,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对教材及学生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的事件,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全盘否定,引导得当则更有利于学生以更深刻的角度来认清现实、辩证对待。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涉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屠杀罪行,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宜一味地侧重批判,而应该抓住文章中作者的心理活动的表达来进行正面的引导:“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通过这些语句可以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但不是刻骨地仇恨;而九年级上册中的《心声》涉及的则是教育公平性原则的问题,但文字那两句“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分析正面的意义,挖掘积极的生活价值,感受正能量。

如:那面对亲人的忙碌,独饮孤独的痛苦这样的事件感悟,便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与孤独一起前进着,走了多远?渐渐地,被子的棱角初现,衣服也近乎方形。自己做事时看着自己的成长不禁产生了一种满足感,甚至是—幸福。孤独还是在的,可它却成了我的老朋友。在它的磨砺下,我开始自立了……”(校刊绿舟第12期《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发表于《福清文学》2013年第1期)再如:对于孩子的恶作剧这种反面选材,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我身上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气息。每个人都有独特与不平凡之处,重在你是否用心发现。难道不是吗?”(校刊绿舟第15期《不平凡的我》发表于《福清侨乡报》2012年1月19日第3版)将负面的材料转化为对生活的积极的思考,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事件,让另类的材料焕发别样的光彩,真正写出真善美的有益的主题。

结语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提及:“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6]因此,文学的根本就是人学,是借以抒发写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文为心声,情以载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借助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寄托并抒发自身的情感,自主写作,将写作化为生活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从而喜爱写作,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1.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9年7月第23次印刷.

2. 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384页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288-289页.

5.杨义.《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版第316页.

6.朱光潜.《 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