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征文:呵护兴趣 创造快乐 促成习惯 ——刍议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4/15 16:34:18

【摘要】读书,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旋律;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体验,提出“放、收结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自主随性的阅读中呵护宝贵的阅读兴趣,在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交流引导中,分享品味读书快乐,从而有力地促成读书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课外阅读    收放结合     乐趣

温总理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新课标程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见,拥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实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吞噬,阅读软硬环境的缺失,语文教学的枯燥无聊等等原因,造成目前的学生与“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已越离越远了。这也是目前语文教育质量(特别是农村)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许多语文教师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可是迄今为止,还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斗胆,无识自己笔拙,在此谈些个人的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寻求良方,以逐步稳健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工程的开展,借此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生自觉的经常性的读书实践(即课外阅读)中养成,而要让学生自觉阅读,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久持读书兴趣、饱享读书快乐。做到这一点,笔者觉得关键在于遵循“放、收结合”原则。

一、放——呵护读书兴趣

所谓“放”,是指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顺从本心,在无压力,无干扰的自由状态中阅读,从中享受着读书乐趣。这一举措,实质是呵护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一种出自内心的需要,是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强大的内驱力。兴趣就像弱不禁风的小树苗,只有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就像笼中怕人的珍珠鸟,只有呵护,才敢展翅飞往外面的世界。

那么,如何实施“放”呢?我觉得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减轻学习负担。只有“提倡少做题”,让学生有更多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才能实现学生有效的阅读。虽说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现行教育活动还是被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雾霾之下,学生依然承受繁重的学生压力。据统计:学生可支配的课外时间是中午与晚上。中午,从11:40下课到2:00正式上课,共2小时多点,扣除吃午饭半小时,休息或做些琐屑生活之事半小时,剩下1小时有时还不够做作业。晚上,从4:40放学到9:00开始睡觉,共4个小时多,吃晚饭半小时,运动或休息半小时,睡觉之前洗刷等半小时,剩下2小时半,语、数、英与其他科目作业各占半小时,另半小时用于学习间隙(课间)休息;有晚自习的学校,老师有时还会考试或讲课1小时,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就更紧张了。从这个时间数据看,学生若读书只能移到假日,但假日也不轻闲,教师往往会多布置作业。而“玩”又是孩子的天性,若要孩子一直专注于学习、阅读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学生没有自由时间,又怎能有机会接触书籍,享受读书的乐趣呢?

2、尊重各自嗜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思想、情趣、喜好,作为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应试而划一规定学生要阅读哪一类书籍,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有的学生喜爱故事类的作品,而有的却喜爱论辩性的杂文;有的学生喜爱哲理类的著作,而有的学生却喜爱科学专著……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乐趣;不顾学生个性特点的限制性指读,只会损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不利培养学生读书习惯,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3、放手自由阅读。老师的期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恨铁不成钢”,谁都希望学生能极快的发展成材。于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总是有诸多的要求,如写读后感、领悟主旨、分析原由、勾画批注、认识生字词……。然而,每个人的学习进展都有一个过程,都要讲究自然,不能急速求成。对阅读若有太多太高的要求,会给读者造成心理负担,让孩子无法以放松宁静的心态进入阅读的神游状态,妨碍阅读发挥“娱情审美益智立德”的功能;而成一种任务,一种疲于奔命的任务,有时甚至完成不了,留给学生的只有苦味,读书兴趣坦然无存。

一个人的阅读成长过程,应该是由无意阅读发展到有意阅读,接着,两种阅读状态交叉共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在于无意阅读。所谓“无意阅读”是指阅读时毫无功利意图,不求实现什么任务。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宜在童年,在孩子开始认识世界就要引导培养。此时,孩子阅读就是一种无意阅读,它完全是一种享受、好玩,他根本不晓得什么阅读心得、鉴赏、分析等等。

而阅读也是个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过程,是读者借助文本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交流。这个交流有时也只是一种心领神会,欲言忘辞,犹如我们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倾听神曲,只在于享受,领略美感,何必一定要说个所以然来呢?所以,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读书是许多人的人生一大乐事:一杯茶,一张椅子,一本书,独处幽处,何其美哉。然而,这应该是有闲情雅志的人,无功利缠身时活动。

再则,阅读的功效发挥在于潜移默化,学生在大量的读书实践中,个人的潜质悄然发生变化。即,通过引导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宜快,“欲速则不达”。唯有“慢”才有助于兴趣、习惯、语感的培养,思维、表达、实践能力的养成,人格、修养、品性的奠定。故此,教师要有耐心与平常心,还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环境,安心地呼吸油墨的芳香,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情趣,尽情地接受知识的滋养。

二、收——创造读书快乐

所谓“收”是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引导。光“放”不“收”,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就很容易让学生阅读流于粗浅,甚至会忽略读书的意义,这样,虽有初步的读书的热情,却因品不到书中的深层的精髓而难以持久。再者,这样读书既谈不上学习效率也容易出现差错,也就难于实现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目标。而积极恰当引导,正好弥补这缺陷,保证了读书沿着正确方向,获得持续的快乐动力。这正如出门旅游,自助游有其舒心畅快的美趣,但也要借助前人的游览的经验,或求助于当地好人的指点,若是遇“导游”讲解引导那就更佳。

那么,“收”又是通过那些途径来实施呢?

1、有效沟通课堂内外。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要靠大量语文实践来实现,而这实践主要是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也正如此语文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然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空虽充裕而宽广的,教师却无力涉及;课内阅读活动,教师虽能主导,时间却是有限,空间却是狭窄的,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很懂得运用课堂的教学正能量来影响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应该也可以在课堂上动作。如,课堂上可以举些美文,用美文的丰富内涵、优美语言、精巧构思、严谨章法等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冲动。或生动地讲述名人读书故事,鼓励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也可以巧用教材文本,设置悬念,勾起学生阅读相关读物的欲望。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可以诱导学生:“想知道爸爸对英子爱的具体情景吗?小英子的先前的生活也这般沉重吗?其实,她的成长经历与大家一样,不信,可以去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呀!。”推荐学生课外读物不一定都是长篇,也可以是短篇,甚至是语句也行,如,教读《看云识天气》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谚语、俗语。也根据教材文本的写作特色,讲清读法之后,推荐类似文章,进行阅读方法演练,让学生品尝学习成果的甜蜜。当然,也可大胆抛开教材,就选学生中普遍喜阅的读本进行教学,由此破除语文教学囿于教材的观念……总之,课内课外本属于一体,课内犹如人之主脑,虽占有比率不大,却可以指挥其他器官(课外)动作,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课堂内外沟通过程,也是遵循着课内精读引导课外略读的过程。课内阅读,教材篇幅较短,学生需要读深读透,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足“精读”功夫。学生由此,会得到种种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中短篇读本,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也就是说,课外略读是建立在课内精读的基础上,然而,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会养成习惯。

2、开展多样活动。为了避免学生的阅读搁浅于表层,能顺利走进读本的深处,最大获取阅读的乐趣,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如传授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等,或者读本相关重难点的解说。但是,传统的引导以教师主讲为主,只会让学生生厌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利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形式,教师从旁适可点拔引导。在学生兴趣盎然的交流中,不露声色把相关知识渗透。如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读书座谈会,或由学生主办读书报告会(模仿百家讲坛)、讲故事、演课本剧,出手抄报等形式。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传递了读书快乐,分享了读书的乐趣,进一步渲染膨胀了学生个人读书的乐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营造了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巧用信息技术。万物皆有双面,只要善于利用仍能去弊迎利。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是对我们的阅读兴趣造成巨大的冲击,但若巧妙利用,也能增添学生的阅读乐趣。

一直以来,大家只注意到多媒体的光声的形象性、利用视频的直观性,用各种声像材料来取代文字作品,企图激发学生阅读同题材作品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毕竟是短效的,无强劲的耐力。信息技术其实拥有许多特质,善加利用,可以顺利地让学生融进语文这块园地,从而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如: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应重视朗读,而学生的朗读多会流于乏味空洞,若利用多媒体播放经典朗读视频,就可以引领学生领略语文的音乐美、图画美,顺利地走进作品情境,既而因悟而自能流利朗读。再如,互联网为是个宽广的交流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注册成立读书小组,相互间,或与远方的知音共聊谈阅读收获,实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佳话。

4、构建科学的反馈评价体系。“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好的习惯养成,离不开内外有力的约束:既需要学生个人内在的意志力、自控力,也需要外界有效的监督引导纠正。为此,教师很需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学生的阅读情况的反馈体系,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发挥引领、示范的功能。

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方式,有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其中也包含上文所论述的由读书所派生的各种活动。反馈形式力求多样,避免单一,而且要循序渐进。例如:先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或讲故事;再进行座谈交流心得,最后撰写书面总结,或写读后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对学生的努力都给予肯定,因为那是孩子们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对于优秀者要以特殊形式进行鼓励,如把优秀的阅读书面心得在班上张贴展示,或汇集成册,或推荐到书刊杂志上发表;把口头表现突出者拍成视频样式在班上反复播放,或上传到互联网上……

当然,这一过程,教师要做到定期落实,不断督促,长期强化,以促成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一种需求。

三、放收合一——促成读书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实现强大“读书人口”梦想,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要讲究“放”与“收”的原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放”服从“收”,“收”尊重“放”,才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读书,才能开掘出不竭的读书快乐之源,才能让课外阅读开展得更正确,更有效,更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11期中旬,第1页

3、《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戴永寿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