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贺: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6/4/27 15:35:40【摘要】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文言文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比较远,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还要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参与学习
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都会有很多感触,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个大难题。因为小学的语文学习基本没有涉及文言文,为了让初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教师只好精讲细敲,稍长一点的文章甚至要花好几个课时。学生笔记做了很多,掌握起来却无从下手,甚至学完了也不知道如何去掌握,总觉得自己没有学好。所以有的学生家长便为孩子购买了一些文言文参考资料,于是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很投入,而学生认为教师讲的都在参考资料中,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您懂得?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摸索了多种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一定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能唤起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掌握知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打破“满堂灌”的局面,在文言文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才能把这个过程当作快乐。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大多在于教师一成不变的教法,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虽有可取之处,但篇篇如是,课课如此,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文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疏离感。文言文教学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让学生觉得没意思;再就是文言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将文言文阅读当成一次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做到爱学、乐学。因此我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两个字上下功夫,那就是“活”和“新”。
1.灵活运用教法
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对这难懂的“之乎者也”感兴趣。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当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时,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谈对课文的理解;而学习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可以让采用学生反复诵读的方法;学习说理性的文章,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有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与朱元思书》前,我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观赏富春江美景,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子提高了。有时还可以在课前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主要经历、写作背景等,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文章分别是作者在何种境况下完成的,促使学生阅读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2.点拨古为今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虽然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很远,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许多词汇到现在仍有生命力,仍活跃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所以在讲解时适当地予以点拨,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譬如,《论语》中有大量我们现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例如“见贤思齐” 、“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它们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而有的成语虽出自文言文,但现在我们赋予了它们另外的含义,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世外桃源” 、“墨守成规”等。有的文言词汇还活跃在我们的方言里,比如文言中的“莫”,是“不”的意思,恰好和我们闽方言中的读音、意义都相同。这些熟悉的内容经过教师一点拨,学生一下子感到非常新鲜、亲切,参与学习的热情就更高了。
二、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
1.鼓励学生质疑
在文言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敢提出,既怕暴露了自己的知识缺失,又怕教师瞧不起自己。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就更乐于去发现问题。
2.养成质疑习惯
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方法,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地展开质疑。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的句式、句子的翻译等质疑。其次,可以质疑文章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与主题思想等。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分析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逐渐使学生会质疑、善质疑。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会重知识而轻能力,所以许多学生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课内阅读时还可以应付,面对课外阅读语段却无从下手。文言知识教师是讲不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借助学习工具,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真正受益。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注重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方法之一。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强调诵读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第一步是对事物表象的感知,它虽然不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却是对事物产生本质认识的基础。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应重视诵读,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熟读成诵。
“读”并不是多多益善,让学生无休止的诵读,来个“无师自通”“以读代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也就是从词、句、文三个层面去阅读。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或者利用课下注释给文中的生字生词注音,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范读、带读、齐读……选择哪种方式,怎么安排.达到什么目的,课前都要考虑好。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朗读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有计划地积累文言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知识系统,而且也能慢慢转化为能力。在文言文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整理,并不局限于某一篇文章,而是随着新课的学习逐渐去丰富、完善。如,学到“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可以联系“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知子之所以拒我”(《公输》);讲到“公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联系到“满坐寂然”(《口技》);讲“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的“策”可联系“策勋十二转”的“策”(《木兰诗》)。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可以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丰富文言词汇。
3.培养语意推断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文章的大意是关键,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从而培养他们的推断能力。
(1)以“旧”推“意”
当学生的文言知识库逐渐建立起来后,看到不能马上理解的词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到知识库中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2)以“境”解“义”
如文言中的同义连用、反义连用、互文、并提等情况比较多,如果学生把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加上自己的大胆猜测,连猜带推,通过查阅工具书去验证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
吕叔湘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他们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复习采用“演练式”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完一章内容之后,让每个学生自己依据所学内容出一份练习卷,要突出重难点和易错点。这种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我也让学生自己命题、编写练习。和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相比较,实际的效果更明显。学生在命题过程中通过查资料、翻笔记、回顾旧知识等途径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并且由被动应考转化为主动备考,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2.在语文活动中提高
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课堂上适时开展活动同样可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如,学了《鱼我所欲也》,可以让学生就“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的做法谈看法并进行辩论;如学生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可以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进行演讲。还可开展古诗文诵读大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在生活中求发展
语文这门学科的外延是最广泛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把文言文的学习引进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空间。比如,引导学生去寻找迄今为止仍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文言词汇;如教《岳阳楼记》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对家乡一些名胜古迹进行描写的诗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各地有名的对联,街头的广告语、招牌,让学生感受到“学海无涯”,也满足了求知的欲望。
总之,文言文虽“古”,却不衰朽。只要我们善于激趣,并能因课设法,巧于安排,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加强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必能激活文言文教学,让枯燥、深奥的文言文变得趣味盎然,让文言文教学课堂重现生机,走出低效的怪圈,成为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语文教学艺术论[H].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5
[2]赵谦翔. 文言文点拨教学法刍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02
[3]余应源. 语文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05
[4]刘福根. 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