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平:让语文阅读课堂成为人文关怀的天堂
发布时间:2014/12/1 20:02:12
摘要:语文教育的主体是一群特殊的人,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由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师不应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还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力的实践者。正确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精彩纷呈的语文阅读课堂焕发人文精神的异彩,是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课堂、人文关怀、生命
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语文教育会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呢?因为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谓“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的把握。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封闭在知识的记诵上,使学生陷入“唯书”的泥淖,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得不到充分表现,从而成为父母和学校操纵下的机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人,语文教育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语文教师不应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还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力的实践者。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精彩纷呈的语文阅读课堂焕发出人文精神的异彩。
一、 突出亲历特点:品味独特的生命体验
任何思维的觉醒,都强调独特的生命体验,强调执着而持久的自我期待。没有个人切身的体验与感悟的东西,很难成为一个人内在本质的东西。就像学游泳,只在岸上比画游泳动作,背诵游泳要点和注意事项,将永远体会不到水中游泳的乐趣。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灵感顿悟。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回忆自己小时的学习生活时提到,一开始老师怎么教她都没印象,直到有一天老师把她的手放到水龙头下面用水冲,并不断在她的手上写“water”、 “water”,才明白,这滑滑的、凉凉的东西就是“water”。这次亲历体验唤醒了她的心灵,开启了她的智慧之门。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若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也就很难触及语文学习的根本。只有亲身体验和回味,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将读写并重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以及语言运用和语感培养的自主亲历上来,将学习主体的亲历感悟、积累和培养语感当作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引导学生聚焦生活本身,从细枝末节的事情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并演绎成美好的文字,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激发内心情感:唱响灵动的生命欢歌
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要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似一束和煦的阳光,似一缕温柔的春风,似一场绵绵的细雨。课堂上,教师眼笑眉开,学生就会燕舞莺歌;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灵动的生命欢歌。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读《背影》《散步》,则感慨于亲情的深沉;读《春》、《三峡》、《峡江寺飞泉亭记》,则沉醉于自然景物的纯美;读《绝唱》,则惊叹于中国弹唱艺术的精妙。教读《白蝴蝶之恋》一文,我把情感目标贯穿于课文始终:让朗读声情并茂,将语言文字的理解融合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如灿灿阳光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田;将人文关怀和诗情画意熔铸于导语、提示语、过渡语中,如新鲜空气滋养着孩子们的心扉。力求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轻松地走入文本。为了创设情感氛围,我放映幻灯片《草地蝶舞》,把学生带进绿意融融的画面,再配之以情意绵绵的小提琴协奏曲《化蝶》和充满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拯救一只危难中的白蝴蝶的情景,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小者的同情、对生命的关怀等思想感情。
那美妙的音乐,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场,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涤荡和性情的陶冶,一次又一次地深切感悟:生命的可爱在于勇敢探求,关爱生命是至善至美的人性。诸多教学手段的实施,使语言文字中蕴藏的这潭情感活水就这样自然而然、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三、提高语文素养:创设真诚的心灵对话
语文阅读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张扬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直奔心灵的提问,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创设对话情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深刻阅读,展开积极的裸露思想的交流,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架设理解、感悟和创造的桥梁。
如教学冰心的《纸船》那最后一句的“抛”就有同学提出疑问“它是不是用得太随便了,表现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是不是可改为‘放’字,因为‘放’显得更庄重”,同学们争论不休,最后有一位同学说:“当时天风很大,海浪很急,且诗人乘坐的是远洋海轮,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用力一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掌声雷鸣般响起,这精彩的问,巧妙的富有想像力的答不能不令人惊叹。
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实现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
四、弘扬创新精神:走向生命的自由天堂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在阅读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关于阅读教学的阐释,实质上强调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创造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具有创造性和人文精神的活力,不能老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也不要机械重复和原样照搬作者的思路,而应以课本为载体,择取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融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时还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当导游、讲故事、现场采访等形式开展阅读教学,因为这样的教学策略注重复述,而复述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语言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过程。
在《桃花源记》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重要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其中,第二、三环节通过创设“时空连线”电视现场采访解决。
(教师为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学生为桃花源村村民)
采访的话题如下:
1.请问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2.能为观众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村的自然环境吗?
3.请问你们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4.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能谈谈你们村的风俗习惯吗?“好客”这点何以见得?
6.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吗?为什么去不得?
7.能用一句话概括你们桃花源村的特点吗?
采访结束后,就 “桃花源村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考证。
通过“现场采访”和探究考证,引导学生在谈笑风生中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逐步走向生命的自由天堂。
结束语:语文阅读教材百花齐放,语文阅读课堂春意盎然。引领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天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是我们语文届同仁孜孜向往的理想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语文教育从应试的桎梏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阅读教学层面 ,因此,我们的阅读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深入生活,用心灵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培养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从而真正撑起人文教育的大旗。这需要我们真诚的参与,需要我们至诚的投入,更需要我们毕生去追求。
作者: 陈宝平
学校:松溪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