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猷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4/12/1 20:03:27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在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渐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的“阅读”来说,对学生通过阅读摄取语文知识以及形成语文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加大学生的书籍阅读量以及如何实践书籍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通过教与学,不断提高自身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关于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书籍 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程教学不单单只局限于传统教学的小框架中,而更多地是对课程的新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学习法的使用会使语文教学更加合理也更具有效性,而本文认为这些合理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个性阅读思想,创建阅读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原本传统的单边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个性和特点,让学生自主的去选择图书和去观看图书。改变教师引导,学生被动应付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阅读要有个性,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及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分析能力的极好过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去认识作品、了解作品、解读作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并在学生对于作品的评析交流中,真正的达到了知识交换。不仅如此,在知识交换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对不同看法进行认识、品读或者对不同看法进行反驳,在讨论与争辩中渐渐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且在交流中加强对自身口才的锻炼,逐渐学会对作品的品读,和熏陶出自身的阅读品味,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二、制定阅读目标,做好阅读准备
1.发挥好教师控制阅读目标的导向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要规划好学生阅读的长期或短期的目标。在长期,譬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里需要学生所能达到的一个阅读层次,在学生心中形成自身的阅读学习的一个尺子,所要达到的知识面的一个标点,并在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真正做到使学生规划细致、目标明确。并在一个月甚至一周为单位的短期目标中,使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将所阅读的书籍与自身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帮助阅读学习的理解,更能在相关知识的补充下,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使阅读的效果更好的体现。
2.教师提前对学生所要阅读书籍进行目录筛选。教师可以通过图书的类型、特点、作者、问题、思路进行目录汇编,然后将目录发放到同学手中,让学生可以根据目录自主的去选择书籍和作品,然后根据上面的问题以及介绍,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阅读的深度,并且更能有助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加强阅读体验,感受阅读快乐
1.在作为语言培养关键的语文阅读课,虽要引导学生们正确的思想导向,但切记勿把语文课作为思想品德课进行研修。学生不是一无所知的来到语文课堂,学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生活习惯基础来进行语文课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们看待事物的反应也是多元的,作为老师更要珍视学生的这种特殊感受。
2.阅读教学要贴近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十分贴近于生活化的一门学科,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处处有语文,生活活语文”。
3.教学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的过程。列宁就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事物强烈的热爱和追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阅读时对于书中情感的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是由动人的篇章和动人的词汇运用形成,所以有必要加强学生对文章和生活的相溶,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熏陶和启迪。
四、有效教学调控,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学生来说,要了解阅读所要带来的信息,必须就需要教师对阅读进行有效的调控。阅读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有效的掌握学生阅读所反馈的信息。这不仅仅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相应的检验,而且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走向,发散学生思维。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控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这里提出两点建议:
(1)发散思维,信息重组
“信息重组”这个词似乎和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但是不难联想,当学生在读书时其实就是个信息吸纳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进行信息的“适己性”归纳,甚至是情节发展、感情基调的设定。
教师可以让阅读同一篇文章的几个学生,共同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规划,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认识进行分析记录。在脑海中形成对于文章的相关了解,掌握作者的思想脉路,把这份意象、知识以手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上文所提,让学生基于这些,对所读文章进行主观性改写,把文章改写为自己的风格,自己设想的情节走向,然后互相交换进行阅读,互相找出不足进行讨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更能在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与作者思想交融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灵感的碰撞,使得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2)思想汇报,学习交流
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那就是青年人的外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渴望对自身知识的外显。所以在学生阅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鼓励性措施,来激励学生展现自己的表现欲,开类似于读书交流会的相关活动,使得学生的知识得以交流和表现,这样也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和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充满成就感。在这类活动中,竞争与交流并存,学习与快乐共进,能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实现阅读教育的有效性。
五、阅读教学的交流意义
阅读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的经验和理解的交流。阅读交流作为学生阅读之后的一种抒发,通常是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在简单的叙述之余,把自身体验与文章阅读结合起来,这不单单是一种融合,更是一种交流与创新。
这种交流与创新更多的是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互相倾诉,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自身对于作品的学习,而更多的却是探索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构建,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反馈。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是一种学生倾述与学生聆听的相互交流的构建。而教师则是这种交流的引导者,在教学与辅导之间,把握好自身的位置,控制好交流的局面和阅读进度。在理解文本和在对文本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内涵。
总结:知识在于积累,成功贵在坚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阅读方向,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的能力,更应该在现在的大环境中有一定的管理和调配的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切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课堂知识得到充分消化吸收,而且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真正的使知识熟于心,用于行。
参考文献:
[1].梅书祥;;以活动为载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0年53期
[2]. 王瑞玲;;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历史性研究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师);2009年02期
[3].潘冠海;;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与对话若干关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年24期
[4]. 石坚;;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5期
[5]. 徐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年03期
[6].王祝军;;从听说读写例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09年32期
作者: 徐猷献
学校:晋江市金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