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岚: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4/12/1 20:04:09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普通高中语言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很清楚,是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虑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这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这目的。然而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虽然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们不再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翻译作为教的重点,也不再将文言文字词翻译的练习细化、量化,甚或是重复化。但仍然没有逃脱为考而教的模式,对课文的分析仍然处于支离破碎的分解阶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是随身听,仍然是笔录机,没有体现出主动性和主体性,没有积极的思考过属于自己的东西,对文章的理解没有一个透彻、深入、顿悟、有所得的境界。连续几年的高三教学更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好文言文是个急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因此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教好文言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语文教材用《鸿门宴》、《赤壁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王安石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拗相公’的形象跃然纸上。《活板》不是科学论文或科普文章,它本来就是从《梦溪笔谈》这部‘笔记小说’选出来的。”(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172页)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应进行文学教学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比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要从字面上读懂全文,还要学习司马迁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性格的选材方法,理解古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滕王阁序》,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的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教《谏太宗十思疏》,教育学生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下面择几种作简要介绍。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将进酒》、《兵车行》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语言的演变》。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诵读《将进酒》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体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例如在背诵《兵车行》时,要抓住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把握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怨愤之情,只有把握好这个感情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理解诗意。
贯讲法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法。“讲者,讲其实惠,初讲时用之。贯者,贯其神理,有贯串之意焉。”(崔学古《少学》)“因为文言与咱们的口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工夫。”(《叶圣陶集》第十四卷57页《文言的讲解》)叶老文章中认为讲解可由学生试讲,由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他订正是好方法。贯讲法可以分为直述法、比较法、归纳法。
直述法即直述其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是”与现代汉语的“是”不一样,是指示代词“这”,教师直述之,那么“其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学生便可看懂了。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未有坚明约束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约束”是“盟约”之意,“委而去之”(《孟子二章》)句中“去”是“离开”之意,“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句中“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这些都古今异义的词,一定要比较使之清楚。又如古代汉语中有名词作状语的语法习惯,“而相如庭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庭”与现代汉语不一样,要翻译成“在朝庭上”,“故令人持璧归,间到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间”要译成“从小路”,也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公子引车入市”、“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复引车还问侯生”“为公子先引”(《信陵君窃符救赵》)四句中“引”分别是“带领、延请、退回、引路”之意。
但更要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高三第五册第五单元是专门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表现出构思巧妙,想像奇特,好用夸张写法,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吸取养料等特点;他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也常常体现在他的诗中。杜甫的沉郁风格主要表现在选材、人物形象描绘和抒情等方面,他的叙事诗通过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时代的苦难,而抒情诗则往往结合个人遭遇抒发其忧国伤时之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课文《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者:毛晓岚
学校: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