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秋良:小说的创造性阅读
发布时间:2014/12/1 20:06:34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得到巨大发展的社会。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区别。
但是,语文教改叫了二十几年,现在充塞语文课堂的仍然是一个腔调地解题,分段、解释、总结…课堂教学的公式化,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巨大的思维定势,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这成为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质疑、猜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不止一个答案,并从中发展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下面试以小说教学为例说明。
情节的扩展,如教完《孔乙己》后,想像《孔乙己中举以后》,写一段短文,或根据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推想:孔乙己怎么“死”的?是笑死的,孔乙己在饥寒交迫中昏厥将死,恍惚中梦见自己高中进士,狂笑━━大笑━━微笑而死。《项链》学完后,作《项链》续编。不要认为经典作品不可易一字,大胆进行再创造,这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均是一种锻炼。
人物的认识。读《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应有所了解,按正统观点,宝玉富叛逆精神,向往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黛玉亦富叛逆精神,且多愁善感,聪明懂事,而薛宝钗却圆滑自私,甚是可恶。但问看过《红楼梦》的男孩,愿娶黛玉否?恐十有八九持否定态度,而宁愿找圆滑自私的薛宝钗,为何?把黛玉请下尘世, 她确实是心胸狭窄尖酸刻薄,薛宝钗为人虽有点圆滑,却是知书达礼,宽宏大度,对上不卑不亢,对下体谅有加。摒弃公式化单一性的经典人物理解,允许个性化贴近生活的理解,这也是小说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之一。
主题与环境的理解。鲁迅《故乡》主题,中学课本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小说主题概括的思维方法极其简单,把文学人物的创造看作被动的历史、社会的反映,把文学作品贴上历史学、社会学的标签了事。既然《故乡》的创作目的只是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那么,时至现在,这种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已铲除,旧社会已变成新社会,新生活即在眼前,读这篇小说还有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认识旧社会,更激起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如仅为此,则捧出历史学著作效果更佳:新旧社会综合国力对比,文明程度对比,人均文化程度对比,农民生活水平对比,有翔实的数字,有充足的实例,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岂不比文学作品更好?
有道是:文学是人学,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魂灵来”,以“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不论从文学的根本任务还是从鲁迅本身的创作目的来说,其主要关注点都在人本身,在人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文学才能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人文科学区别开来。
现在我们回过来再来看《故乡》,杨二嫂年青时是“豆腐西施”,还“抱过”我,可是,面对二十多年后的我,却是一串怪腔怪调:“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其实,这时的迅哥儿只是一位靠卖文为生的“穷书生”。少年闰土与迅哥儿亲密无间,到了中年,却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所以,“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杨二嫂是因为不了解而与我产生隔膜,闰土与我则是深层次的精神隔膜,所以,笔者以为,《故乡》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这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得到印证:“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点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思念水生的。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将我隔成孤身”啊,“隔绝到这地步”啊,反复揭示的不是一个“隔膜”么? 用故乡的老屋、山水都不令人留恋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儿时亲密伙伴闰土的“隔膜”,“使我非常悲哀”,字里行间,情意充溢,读起来很是感人。可贵的是迅哥儿并不悲观,他用诗情浓郁的语句,色彩明丽的图画,尽情倾诉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热望下一代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故乡》的主题正在于此。
那么,造成人们之间“隔膜”的原因是什么? 是当时的等级观念,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深重的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鲁迅总是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表现主题的,但那只是主题赖以表现的背景而不是主题本身,旧社会,严重的经济、政治不平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就没有隔膜么?有的,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时有孤独感,便是明证。以后就没有么?还会有的。 隔膜不仅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阶层之间,而且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许多旅居国外的华侨一辈子不能溶入当地主流社会,亦时为报刊所披露。也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是旧社会的专利产品,我们今天读《故乡》才有更现实的意义,消除隔膜依然是今天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任务,所不同的是,随着新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政治地位日趋平等,人们之间的隔膜也不断减少,但要彻底消除,却并不那么容易。
传统的主题概括实际上是环境决定论,人物的一切均由环境决定,作者的创作目的都是为改变环境,并认为环境改变了一切也都变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上面我们讨论了《故乡》的主题,还有,契诃夫的《变色龙》主题,依传统说法,似乎也只是为批判当时沙俄社会,但现在沙俄社会已过去了,就没有变色龙吗? 俄罗斯民族有变色龙,中华民族就没有吗?变色龙一定就十恶不赦吗?
总之,不管是教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扩展,人物典型的重新认识,还是对主题的不同理解,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他们于无疑处生疑,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这也就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新课标语文教改目的之所在。
作者:严秋良
学校: 福建省仙游县金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