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秀美:优化活动 实现有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5/26 16:26:58

案例背景

追求有效,是中小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表面上是让学生学,但又不展开学习过程,陷入种种怪圈:教学环节多,不断地转换,学生缺少深入学习的过程;师生对话多,且往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替代多数学生的学习,少有个体独立学习的时间等。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在情感倾向、认知结构和技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就得优化教学活动,确保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反思如何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亲历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描述

【片段一】课伊始导入新课部分教学片段: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生: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话感到疑惑不解;周恩来目睹了租界里所发生的事;周恩来立下远大的志向。

师:是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小故事,知道了,周恩来12岁那年刚到沈阳时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啊。”这使他疑惑不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也带着疑惑跨越时空跟随少年周恩来去目睹、感受那一幕幕中华不振的景象,并深入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反思】提纲挈领  明确主线
        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设计的主线一定要清晰、流畅,围绕主线展开各个环节,使全课教学浑然一体。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主线。教学主线一旦清晰了,就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从根本上摆脱琐碎的内容分析和提问应答,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打开思维通道,提纲挈领地展开学习。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第一个小故事中伯父说的话引入课文重点,从文眼"中华不振"提出主线:跟随作者去目睹、感受那一幕幕中华不振景象,并深入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这个目标潜心默读、圈画批注,再在汇报交流中品词析句、感受"中华不振"。正因为主线清晰明确了,所以教学的重点也突出了。

【片段二】引导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我从大不相同感受到,同样在中国,而租界里这么热闹繁华,而我知道中国当时的别处很落后。

师:你真会读书,懂得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那你可知道当时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生:我知道当时中国的别处很落后。

师:同学们就这一段话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我从“闯”字体会到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而这却是我们中国的地方。

师:你的语感真敏锐,一下子就抓住这么重要的字眼,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些谁来补充下,从这个闯字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当时的政府很无能,中国人受洋人的欺凌。

师:是呀,从一个字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华不振?一起读读这一段。

【反思】品词析句  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老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用“花架子”来制造课堂的亮点,将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而应该将文质兼美、清新隽永的课文巧品妙析,引领学生“语语悟其神”,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异彩纷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片段三】从洋人和妇女的对比中体会中华不振

生:我从这一句看到了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洋人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师:而那个妇女却在哭诉。看来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现在请你再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老师发现你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强调了一个“则”字,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这个妇女现在非常可怜而那个洋人却得意扬扬真让我难以想象。

师:孩子们,会读书的孩子总会一边读一边想象文字背后的东西,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大个子洋人会得意扬扬地说些什么呢?用上这样的句式说:

我仿佛听见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____________”,一旁的洋人则得意扬扬地说:“______________.”

【反思】整合教学  扎实有效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 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均是需要训练或落实的内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提升语文素养。这需要教师要有整合的意识,将教学环节进行巧妙地整合,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学习。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如:老师发现你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强调了一个” 则”字,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读吗?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大个子洋人会得意扬扬地说些什么呢?"等等零碎的问题用了一句补白的句式来进行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自主思考、体会,不仅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一石多鸟,省时高效。

【片段四】从可恶的巡警和围观的中国人中体会中华不振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中华不振?

生汇报: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我从“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师:谁能用上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生造句

师:你看,一句话用上这样的关联词表达的意思就非常的明确,情感就非常的强烈。

师: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中国的巡警竟然帮着洋人欺凌自己的同胞,这才使得一旁的洋人如此得意扬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生:骂他,揍他一顿。

师:可是,当时围观的人有什么反应?请你用课文的语句说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为什么没像你说的那样做?

生:因为那是外国租界地,他们不敢——骂他,不敢——揍他一顿。

师:是呀,政府的无能让中国的人民受苦了,中国的人民也因为政府的无能而变得胆小,软弱,这也就是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呀!

师:所以说“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就这个句子,谁能换个说法,意思又不变?

生: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师:请你再读读原来的句子,哪一句更好?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书上的句子更能表达人们愤怒但又无奈的心情。

生:更加体现了人们的不敢。

师:简简单单的一个反问句既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敢怒但又不敢言的心情,这就是品读语言文句的魅力。让我们紧握着拳头一齐读。

【反思】 关注语言  言意兼得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当前还是有不少课堂上依然呈现出"得意而忘言"的现象。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语言,从中获得言语运用规律及技巧。

【片段五】课堂小练笔片段:

 师: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生1:他想着,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软弱,中华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什么?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不见得会输给外国人。关键是中华同胞不能够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

生2: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生3: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象,为祖国贡献力量,如果每个人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那我们的国家就会非常强大,就不会受帝国主义欺凌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中华不振,人民就得受罪,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民族要兴旺,国家要强大,就一定要振兴中华!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反思】读写结合  提升素养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还能强化语言形式,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写"的内容要根据学段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最高价值取向来选择和确定,融理解、积累、运用于一体,才能综合性地提高语言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周恩来可能在想什么呢?"进行课堂小练笔。学生经过这么一练,更深地感悟到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树立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

以上仅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例来阐述,以点带面。总的来说,本节课中,教师巧妙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未知到已知。这样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才真正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追求有效,是中小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参考文献】

1、陈亚耀《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2、李明新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

3、王铁青  郑百苗《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12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