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金发:关注初中语文课堂沉闷现象,开发有效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6/5/26 16:48:52

【摘要】  新的教学理念虽被教师所接受,但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初中语文课堂异常沉闷,效率低下,令人发指。为此,我们需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寻找突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师角色,完善自我,以适应语文教学需要,消除沉闷,提高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沉闷     有效教学策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虚构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自食其力、和平恬静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虽没有陶渊明那样的鸿鹄之志,却也有自己如蜗牛般的梦想: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老师讲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师生的情感交流轻松自在,畅所欲言,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也许只是天方夜谭,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挥汗如雨,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是沉默是金,无动于衷,课堂沉闷,效率低下,令人发指。这样的课堂被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的比喻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课堂教学的梦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悲剧又是谁造成呢?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传递中心”为“对话中心”。因此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课堂情景和氛围是关键,而现实课堂沉闷现象与《标准》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这样的课堂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场所。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又该寻找怎样的教学策略,以打破这种沉闷的课堂?下面,就以上两个问题本人作粗浅之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语文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沉默不语等不良现象,原因有诸多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心理“闭锁”特点。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提时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有的学生过去爱说爱笑,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自主,凡事不会轻易发表自己见解与主张,给人以神秘感。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家里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交谈,也不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有的女生更喜欢把秘密写进日记本,然后用一把小锁锁起来。这些现象就是中学生心理“闭锁”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和学生关系一般,平时的沟通不多不畅不深的话,那么,学生自然会保持沉默,造成课堂沉闷的尴尬境地。

2、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易产生自卑感。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时期,但又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就会产生自卑感。“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最高层”,中学生想做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出于对自己本能的保护,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选择沉默,以避免因答错或放错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令自己无地自容,产生挫败感、自卑感。

3、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点: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却令语文老师汗颜:不知从何时起,学生或成了文明听众,或成了优秀的书记员,个个闲静少言,唯老师是从,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不用说有学生会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了无生气、高耗低效的课堂如何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之所以沉默寡言,并不是不喜欢语文课,而是有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面对课堂问题无从下手,只能选择沉默;有的是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成了课堂的看客;有的信心不足,生怕答错了成了同学取笑的对象,必然产生畏难情绪。当然,与数学、英语相比,语文学科的投入与回报不如数学、英语那样立竿见影,缺少成就感,所以语文课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科目,课堂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理想往往是非常美好的,但有几位老师能按照课程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而更多还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教师必然一本正经只顾分析,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学生也水到渠成成了文明听众和优秀的书记员,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成了课堂看客,课堂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2、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无教学策略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实际教学中的语文老师却无暇顾及这些,为了应付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以及竞聘考核,所谓的备课、钻研教材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将“优秀教案”的内容依葫芦画瓢照抄一遍,而无法真正落实的实处:根据学生特点,简化内容,突出重点,合理整合;课堂上,教学方法更是模式单一,毫无教学策略可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简要分析—总结全文。这样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毫无弹性,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无从激活课堂氛围。

3、语文教师无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或明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成为学生所崇拜的偶像或明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激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惜这样的语文老师少得可怜。

三、语文学科是中学科目中的弱势群体。

相对于数学、英语而言,语文是边缘学科,是弱势群体,是不受人关注的。数学、英语较薄弱的学生,只要肯花时间,集中强化训练,成绩便会立竿见影,收效显著,给学生以满足感;可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可是,以成绩衡量一切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急功近利的,与其在语文学科上煞费苦心,倒不如在数学、英语上加把劲,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语文就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科目,课堂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一、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会出现“闭锁”的特点。他们喜欢营造神秘氛围,不会轻易袒露心声,但遇事又容易长生孤独感,渴望找到知心朋友,推心置腹。因此,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林某某,男,初二年三班学习委员,课堂上,本该马首是瞻,身先士卒,可近期却沉默不语,郁郁寡欢,成绩下降显著。经过了解,进入青春期的他,十分的叛逆,我行我素,与家人矛盾重重,可自己却束手无策,更不敢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精神萎靡不振,颓废不堪。作为语文老师,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之促膝交流,告诉他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克服的方法,鼓励其正确面对并为之保守秘密;周末要邀请该生到老师家中做客,与该生一起批改作业,并倾心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经过几次深入交往,学生不仅会主动向我倾吐内心的困惑,课堂上也恢复往日的神采,在他的带动下,班级学习氛围也更加活跃。可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知心朋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它们。”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卑感强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否定自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真心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与价值,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如书写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让他站板板书;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可以让他朗诵课文;爱憎分明的学生可以让他自由畅谈想法;绘画突出的同学可以让他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当时的意境......任何一位学生都不是一无是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构建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树立自信心,克服的自卑感,自然而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展现自己的特长,继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消除初中语文课堂的沉闷现象,提高课堂效率,最好的药方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聚精会神,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

1、“起调”扣人心弦。所谓的“起调”就是导课。于漪老师有言: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老老地吸引住。强调的不就是导课要做到扣人心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颖的导入,能够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丑小鸭》一课的导入,通过文字游戏,调动兴趣:请找出文中意思相反的句子,意思相近都可以。(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2)、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但愿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们啄他,小鸡们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3)、“你真是丑得厉害!”野鸭们说 。(4)、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嘲笑对象。

学生找到与之相反的句子如:(1)、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2)、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3)、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 (4)、他竖起羽毛,伸出他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通过这样的文字游戏,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激起学生的思索,丑小鸭为何前后变化这么大。又如《孤独之旅》的导课: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我的第一本书》的导课: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导课方式五花八门,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结合新课的内容,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的新奇,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课堂怎么还会沉闷,效率怎么还会低下?

2、“主弦律”引人入胜。所谓的“主弦律”就是授课的过程。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初中语文可能是令学生比较反感的一个学科,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中考的挤压下,填鸭式教学方式一直被教师们沿用着,所谓“一支粉笔一支鞭,对着黑板讲半天”,学生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只有“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在不断的消磨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变得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学生也自然成了文明听众和优秀的书记员,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成了课堂看客,课堂也就成了一潭死水。所以,授课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主弦律,必须形式多样,做到引人入胜,从而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消除沉闷,提高课堂效率。如《月亮上的足迹》,可以采用“开心辞典”式进行授课。在学生孰知课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设计三大类型:第一大类型基础题,每题一分,共八小题,内容包括词语的形音义以及文中最基本知识;第二大类型概括题,每题二分,共八小题,内容包括事件归纳、句子赏析等;第三大类型能力题,每题三分,共八小题,内容包括登月意义、给定词语描绘月球的美景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相应的题目,以及传授知识的目的等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初中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采用竞赛的方式。设计五大题型:第一大类型为一分钟背诵,每组安排二名学生;第二大类型为五分钟默写,每组安排二名学生;第三大类型为一分钟对答,即上下句对接,提问者可挑选对手,每组安排二名学生;第四大类型为理解性默写,每组安排二名学生;第五大类型为课外古诗抢答,每组安排二名学生。将学生分成四小组,包括好中差,并设一名组长,每个学生都得参与,所以组长要安排好人员,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每一学期只要安排一次古诗词竞赛,就可以让每位学生很轻易完成初中课标所要求60篇古诗文背诵默写的任务。因为授课方式的独特,每位学生都热情高涨,沉闷没了,效率高了,老师轻松了。教无成法,教无定法,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打破常规,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最终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终曲”余味无穷。所谓的“终曲”就是新课结束时,能达到让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巧妙安排一节新课结尾环节,更是一门艺术,时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让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还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更对下一堂语文课充满期待,无形中带动学生的兴趣。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环节这样安排:你觉得在我们身边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怎样怎么做?这个环节很自然会引起学生热议,让学生认识到“在亲情与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或“对于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还是多一点关爱和帮助,而不是嘲笑和冷漠!”的主题。通过这个环节,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水到渠成。又如《丑小鸭》结尾环节:丑小鸭最终变成洁白美丽的天鹅,有人认为,这不是丑小鸭自身努力的结果。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通过学生探讨,让学生明白: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教学三维的目的。

四、教师应转变角色,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只有老师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有懂转变角色,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更新观念,更要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四平八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语文老师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很难想象一位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能培养出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优秀的学生。如果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语文课堂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学生怎会不“听”语文课;如果在讲《出师表》时能咏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讲《水浒传》时也能做到嫉恶如仇、义愤填膺、爱憎分明,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

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低效率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像孙老师说得那样,应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们热爱语文,乐意自主地去学习语文,从而消除课堂沉闷现象,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2年第11期

3、钱铭怡主编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于漪      《追求综合效应》

5、钱卫军   《浅谈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理论研究》 2008年5月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