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小清: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抓住语文教学本质-----《画风》教学案例简析

发布时间:2016/6/15 16:16:51

《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觉得语文学习,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画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时刻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时刻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从积累词语到改编小诗到提供固定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练说,处处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课内到课外到生活,时时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感受生活 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画风》案例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的声音,请小朋友静静地听听,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生:风声。

师:对了,这是风声。(板书:风)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什么样的风呢?

生:暖暖的春风

生:凉爽的秋风

生:呼呼的北风

生:可怕的台风

师:你能说出一些有关风的四字词语吗?

生:春风拂面

生: 和风细雨

……

师:老师也准备了几个词语送给你们,来读读好吗?(课件出示)

风平浪静   风雨交加

风调雨顺   满面春风

风雨无阻   狂风大作

风吹草动   乘风破浪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我们可以听到风,感受到风,还能读出风,那么风能画出来吗?(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画”)

评析: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上课伊始让学生听风,说风,大量的积累词汇,以便今后的厚积薄发。

二、依托文本 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画风》案例片段二

师:谁先画风的?她是怎么画风的?

生:赵小艺。

生: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旗子在空中飘着。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风来了?

生:从飘动的旗子我们可以看出风来了。

师画旗子,(板书:动)

指导朗读:

师:聪明的女生来读读。

师:爱动脑筋的赵小艺还用什么方法画了风呀?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风来了?

生读句子,(师画风车)

师:从呼呼直转的风车我们可以看出风来了(板书:转)

师:一起来读读句子。

师: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读句子)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风来了?(师画小树)从弯弯的小树我们可以看出风来了,陈丹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来读读这个句子。(师板书:弯)

师: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学生读句子)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风来了?(师画雨丝)你们觉得老师画得可以吗?(学生纠正)为什么要画斜一点呢?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师板书:斜)宋涛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男生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能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三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赵小艺画——陈丹画——宋涛画——老师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你们看(课件出示)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_,风藏在_____。                          

指名说(师适时表扬:你真棒!你是一位小诗人!你真会思考!你真爱脑筋!)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美的诗,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读好吗?(课件出示.引读)

风来了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评析: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此片段教学中,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抓住几个重要动词(动、转、弯、斜)轻松理解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方法。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接着再巧妙地运用文本设计了“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_,风藏在_____。”这样的句式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这样的语言运用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  激发运用语言文字兴趣

《画风》片段三

师:文中小朋友把看不见的风动脑筋画出来了,如果让你画风,你打算怎样画呢?请你用图上的句式来说一说。(课件出示)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_,风藏在_____。 

(根据课件图片,学生练说)

生:风来了,风把湖面吹皱了,风藏在碧波荡漾的湖水里。

生:风来了,风把蒲公英吹飞了,风藏在漫天飞舞的蒲公英里。

生:风来了,风把窗帘吹动了,风藏在鼓鼓的窗帘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动了,风藏在高高的风筝里。

师:生活中的风还藏在哪里呢?

生畅所欲言。

生:风来了,风把帆船吹动了,风藏在鼓鼓的船帆里。

生:风来了,风把火苗吹旺了,风藏在熊熊燃烧的火把里。

生:风来了,风把浓雾吹散了,风藏在逃之夭夭的白雾里。

生:风来了,风把柳絮吹飞了,风藏在漫天飞舞的柳絮里。

生:风来了,风把柳条吹动了,风藏在翩翩起舞的柳条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落了,风藏在簌簌落下的树叶里。

……

师:同学们的创意可真多啊!看来你们也是一群善观察、爱动脑、爱想象的好孩子!课后请把你们的奇思妙想用彩色笔画出来吧。

评析:小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表达,“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运用”是第二次飞跃,理解与运用也是有联系的,运用这种语言是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画风》分析文本时我及时抓住了关键的词语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在理解“从哪里看出有风”关注了几个动词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立刻受到熏陶。那么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不少学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在老师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地运用积累的语言文字。几个动词运用得相当漂亮,“散,皱,飞,旺,落……”说得十分准确,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真为学生们的想象力拍手叫好。而这些都得利于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结果。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学会的。俗话说得好“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给与生活贴近的的语言环境,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要多想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更大的兴趣真正地掌握这一门祖国的语言。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