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艳辉:漫谈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心理模式偏差及其重建

发布时间:2016/6/15 16:43:02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主体性的强化 不良心理模式 重建

【摘  要】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学生由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心理模式,难以确立课堂主体地位。主体性的培养要从学生身上剖析其根本原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运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加以纠正,使之重建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理模式。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被抛弃的天堂

但凡是教过农村的初中生的老师都知道这么一件事实:农村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相比之于城市的孩子,确实存在着一个越不过的差距。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练习同样的教法,农村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上弱势明显。特别是在城乡生源结合的中学,这一点是尤为明显。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孩子语感差、阅读面窄,见识少,而语文的学习即是人文的学习。以上三个方面的短腿决定着农村的孩子在语文,特别是初中语文的学习上不如城里的孩子。

在新课标实施后,当语文的学习和考察从双基向鉴赏转变,这一个问题更是成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教学的大问题。相当多的老师断言,农村的孩子被抛弃了。又或者说新课标只适合城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满堂灌都灌不过来,这课堂的主体性根本是做不到。甚至有老师打趣,想要课堂纪律好一点吗?那就启发式教育吧,保管你一启发,下面就会进入绝对化的安静。可以这么概括的说,新课标实施了这么多年,相当大部分的农村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并没有真正取得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事实。

是不是农村的初中生不想念语文了?不,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的孩子很喜欢语文。笔者搞了个调查,即使是理科生。从问题调查反馈回来的数据看,百分之七十四点八孩子都把语文列为第一序列喜欢(可以多选,所以称之为第一序列而非第一)的科目,比之第二的数学要高出十八个百分点。有的孩子在留言中写到:我们喜欢语文,因为这里没有公式。又或者说:天生就是喜欢,但学不好,我们觉得对不起老师。

所以,我认为,农村的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被抛弃的天堂,而且老师的抛弃行为更在大部分学生之前。

那么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

二、主体性的培养------主体重建,虚位以待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培养?

我认为学生主体性是一直存在着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是知识。但是换一个方向思考,课堂的主体是谁?学生还是老师? 这个问题涉及的是课堂的目标是为了教还是为了学。为了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体得到确认。为了教则学生非主体,教师成为主体。于是问题比较清楚了,新课标的学生主体确认,就是从教转向学。而学生的主体性从无走向有,从弱走向强,于是有了所谓的主体性的培养。说白了,从传统教学到新课标模式,有两步要走的,一是教师位置让出来,二是学生自己坐上去。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只是老师让不让位置的问题,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学生愿不愿坐上去。所以,对于很多语文老师来说,他们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位置是让了,但是由于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心理还存在着问题,导致了学生不愿坐,于是只好自己又坐了回去的尴尬局面。如何让学生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并在课堂以及课堂之外,从被动到主动呢?以一定的教学设计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破除不良心理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重构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理模式是关键的,如此才能做到“名实相符”。

一、学习心理的动机方面

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不是不需赘言的,很多老师都注意到这一点。但不过不同的人的看法一样的,操作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学教法也自不相同。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到保证以下三点,那么这内驱动就算是合格的,即认同性,趋利性,刺激性。

认同性,要求注意在教材教法教学风格切入角度等方面的认同感。能认同则得其里,不能认同只能得其表。以李白《将进酒》一课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是一个问题。酒仙我们都没见过,但酒鬼多多少少都见过,对于酗酒者的不认同,自然就无法对这首诗的认同,于是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情感的代入就成问题了。类似的例子如名著导读,《三国》和《红楼》,很明显的男生对于《红楼》和女生对于《三国》的兴趣就是不浓。

趋利性,要求能让学生明显感受到有所得。虽然语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到节奏,漫漫散散的讲来,学生就会觉得无所得,从而放松了思想,所以一定的趋利性的环节是应当的,一个看似正儿八经的考题,一个经典案例的评点,都能够重新把学生开小差的思维拉回来。想让学生对每一节课有所期盼,这便是趋利性在学习动机上的作用。

刺激性,从动机心理学来说,适合的刺激是诱发动机所必需的。对现在的语文教学来说,通过刺激引导学生强化学习动机,进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主流的做法。但我认为要建构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模式,刺激应当适当,要避免刺激疲劳和超限反应。

二、学习过程的心理调控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向性、群体性、外向性。

指向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心理指向,这种指向是在之前的学习动机强化之后产生的学习目的,这种目的虽然产生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使之明确化和理性化。学习目标的明确性是指向性的最后体现,在明确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才是真正值得琢磨的地方。纯粹由学生自发形成而未经教师指导的,容易漫无目的化或者无理无序化。纯由教师指定则容易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一般是折中,学生列举,讨论,共同参照新标要求归纳形成。也可以由老师列举,学生质疑讨论。

群体性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以个体为主,而是在群体框架下个体突破并再一次带动群体。淡化个体的地位,但重视个体的智慧。小组讨论是一个相对容易采用的办法,但小组讨论中教师的指导要参与到其中。比如,自发性的小组讨论容易成了优秀生的舞台,其它的小组成员就有“吃大锅饭”意识,久而久之,更容易使得一部分学生丧失这种积极主动性。那么,如果规定每个同学都要有发言草稿,每次轮换小组发言人,那么问题就相对得到解决。课堂教学强调群体性可以一定程度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异化感,淡化失败感。

外向性则是要求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外化机会。过去很经常有这样一种典型的场景,教师在上面先滔滔不绝讲上一段,然后扔一个问题下来,让学生接着,如果学生能异口同声的回答,教师则心中暗喜,自认为课堂气氛和节奏都在我掌握了,于是接着又往下讲。实际上这时候应当进一步对学生个体进行追问,让学生去展示他的思路,在学生阐述甚至是在复述中强化主体感。

以上三个方面讲的是教学方法,但作用却能够深入学习心理,进一步在学生学习心理中确立其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建立起良好学习心理的基础。

三、训练内部语言的外化,巩固学习效果

内部语言的外化。实际上这是接着上面的外向性来谈。外向性在强化主体的主体感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感和学习效果。为什么有的时候学生觉得我明明学得好,都明白了,但是却每次考不好呢。这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一种错误认识。语言是分两部分的,与外部语言对比,内部语言处于潜伏状态,有其直指性,但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残缺性。它是人在某种思维形成的一瞬间产生的内心独白,是一种思维的语言。语文学习受内部语言影响甚大,例如,一句诗歌,学生看到或者读过了,他便能形成内部语言,但不一定能形成外化语言。内部语言实际上是农村初中生学语文的一个大问题。城市的孩子由于语境和教育等因素,内部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的年龄段就能趋于同步。但农村的孩子则不然,即使是一名初中生经过了八九年的语文学习,但他的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普通话)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所以,让学生勇于表达勇于交流,不仅仅是对其主体性的承认和鼓励,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因为在内部语言外化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理清他的思路组织他的语言来破除所谓的文字障。所以这也是学生的再一次学习。而这种的训练也能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内部语文的成熟,而拉近与城市孩子的这方面差距。

总之,农村的孩子的基础确实与城里的孩子有所差距,但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所谓的因材施教每个老师都知道,但因材施教的基础是要知道手上“材”的长短,农村孩子的语文学习心理的重构工作难度很大,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只有从学习心理学上抓到病根才能进一步地采用相适当的方法,确立起学生真正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进行整体性的转化。

【参考文章】

1、《语文教学现代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者:陈钟梁  孙军业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教师如何有效应用的9种心理模式》作者:张连玉              康心网

3、《农村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作者:张海涛                  徐州市教育科学网

4、《简谈初中生主要心理特点》作者:佚名                        中华心理学习网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