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文静:此时“有声”胜无声 ——语文课堂也能活色生香

发布时间:2016/6/28 15:50:36

【摘要】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色生香,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呢?本文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有声”教法这个角度,例举了几个教学实例,浅谈如何提升语文的魅力,真正激活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魅力;激活兴趣

新课改已经走了这么多年,回荡在我们耳边的教学理念重点依然“地位坚挺”:“语文教学应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一体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回过头来看着身边的语文教学,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语文依然拜托不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种种的感受似乎还是套用那句俗话;“旧教学模式的瓶子装入了新课改的鲜酒。”在高考模式依然岿然不动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如同伪装披上了狼皮的羊,挥舞着新课改的执鞭,但效果却是那么软弱无力。

那么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呢?且不谈语文这门课的功用如何,更多的应该深省语文的魅力何在,风格何在,这才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新时代的人们追求个性,那么新时代的语文课也走到了该赋予自己丰富的个性的风口浪尖。我们憧憬那些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唯有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舞台,学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古话,其如其分地给我们语文指引了方向,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活水”,这样才能顺势推展语文的魅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而语文课堂也需要挖掘一个个亮点,才能投一石激千层浪,还原它们应有的活色生香的精彩,真正攫获学生的内心感动。我想这应该才是语文这么学科的功德所在吧。就着这个方向本文整理和总结了自己在这些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经验,作为抛砖引玉:

一、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有位专家曾说:“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而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汪洋之中。

记得在教《虞美人》这首经典宋词时,确立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南唐后主李煜在改词中表现的凄美、哀愁的思想意境。事实上,在上课之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有模有样地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名句。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如果继续按照常规的教法,把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知识再拿出来翻炒一遍,未免过于单调和无味,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得新知,也就不会对该课产生兴趣。

于是,我想到了借助课后的歌谱来活跃这堂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走进诗歌的情感意境。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找到了这首词的配乐原唱,就着原唱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独立哼唱,准备第二天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惊喜。按照预期的设想,常规的教学教学内容很快就教完了。之后,我提醒学生翻看《虞美人》的乐谱,并尝试哼唱。当时课堂气氛有点拘束,学生并不活跃,而也有刁钻的学生起哄要老师示范唱一遍。这早已落入了我的设想之中。我故意假装为难,最后半推半就给大家哼唱了一遍,瞬间活跃了班级气氛。接着我又顺水推舟,用磁带播放了原唱,那种凄美、哀愁的意境感染了个别学生跟唱,然后全班一起把这首哀婉的词用唱的方式演绎出来,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大家在回味中结束了课堂。

类似这样的“有声”教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很多教学中,例如现代诗歌的现场朗诵比赛、古典诗词的配乐演唱等,只要教师肯在课下下足功夫,将自己“武装”起来,充分地“现声说法”,也就能够轻易地感染学生,在沉默中爆发激情,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二、不走寻常路,方知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文教学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在于操作者的活用。因此,打破课堂的沉默,呼唤鲜活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小小依赖教师的“表演”才能,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意,围绕教材挖点子、做文章,不断拓展教学空间。每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等等。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文本,灵活运用教材。只有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常规,才能时时套牢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里仍然保留着《窦娥冤》这一戏剧篇目。常规的教学一般都是把重点放在深入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探讨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上。我也考虑这样处理这篇文章,但又总觉得美中不足。《窦娥冤》是戏剧单元的第一篇,若只是单纯的分析人物和剧情,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戏剧这一体裁特性。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简单的调查,他们几乎对戏剧一无所知。所以我调整了思路,试图借这一经典篇目,让学生了解戏剧元素。为了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我找了一些时尚素材将它们“包装”了一下,将教学与学生的追求时尚个性心理结合起来。我在网上截取了《One night in Beijing》《在梅边》《苏三说 》等流行歌曲中的戏剧唱法,播放给学生听,并引导他们“有一种时尚,叫做回归经典”,戏剧便是如此。现在的很多流行影视或是音乐作品都有意吸取传统的戏剧精华,并赋予它们新的时尚标签,今天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时尚一把,要带大家系统地恶补一下戏剧相关知识,否则大家就算落伍了。

经过了流行音乐的投石问路,再加上这么一招“激将法”,学生的认识欲望高涨不少,于是,戏剧的相关知识便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地推销了出去。

当然课堂的重点仍然是要围绕《窦娥冤》展开,我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本文重点章节的不同派别唱法,例如:秦腔版、越剧版等,这样,学生通过剧本与各种唱法的对照,就轻易地对各种戏剧派别的腔调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相比一开始就进去沉闷的人物和剧情分析,这样的声色教学更具有时代感,也更符合“大语文”的理念。

有了前面的这些教学铺垫,趁着他们还有未燃尽的激情,我又顺水推舟,在课后挑选了几个胆大并有表演潜力的学生,再简单地指导和排练之后,组织他们把课文的经典剧段用现代的表演方式展示出来。

有了这次对课文的立体化的教学尝试,我也获益良多。“有声“教学可以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前文的教师“献声示范”,或是这里的“先声夺人”,亦或是用表演的方式“化铅字为有声、有形”,反正黑猫白猫,只要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我的讲台我做主

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小天地。教师是主角?主角是学生?亦或是这里根本没有配角。新课标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师生关系,那么“主导”与“主体”之间,是否该永远有个清洗的讲台作为分水岭。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表现欲望”。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发挥。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展自我。讲台恰好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

课前三分钟是很多语文老师都在尝试的教学思路,重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是的,学生“主体”变“主导”这样的角色换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死板的讲台注入一股强大的魅力。但“三分钟演讲”绝不是死板的套路,灵活应用才能使它成我我们教学的利器。

比如,班上有个同学对金庸比较感兴趣,也颇有研究。轮到他上台的时候,他就给同学们讲了《金庸及其武侠小说》,反响不错。但三分钟时间对他的演讲来说远远不够,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我便特许延长到五分钟、十分钟……他也越讲越自信,越讲越投入。难得发现这样一个富有才华的学生,更应该充分挖掘他的潜力。于是我鼓励他在课后到图书馆多查找一些资料,并让他的三分钟演讲变成一堂正式的讲座课。那堂讲座,尽管不成熟,但同学还是给予充分鼓励。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不仅让他在本班演讲,还尝试到其他班级也开了讲座,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有了这样好的开头,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纷纷较劲,演讲越来越收放自如。发现好的学生,我总会鼓励他们勇敢到其他班级去展现一番。后来,甚至有个别学生毛遂自荐,主动提出要交流演讲。原本普通的课前演讲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在方寸讲台上也不再惜字如金、沉默是金!

简单地转变思路,灵活运用讲台,不仅能够避免教师一枝独秀,而且也能赢得学生的各领风骚。甚至我们还可以再拓宽思路,邀请学姐学长们来到讲台给台下的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验,邀请毕业的校友给学生讲述社会的经历……

总之,语文课唯有千方百计还原它丰富、博大的本色,才有可能挥掉扣在它头上的“鸡肋”的帽子,也才有可能借助语文课这个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法千变万化,而语文魅力才是教法中的王道。为此,我也不会停下探索与尝试的脚步,将会挖掘更多的方式,让语文课继续活色生香。

参考文献】

[1]《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 南方日报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 潘涌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