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施惠娟:个性解读 品味语言 ———聆听窦桂梅两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6/7/5 10:46:23

【摘要】最近经常观看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她所书写的文字,感觉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总是能高屋建瓴,站在文本的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下解读教材,以致他的教学总是能够深入浅出。以下我就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和《皇帝的新装》谈谈窦老师对文本的个性而又到位的解读。

【关键词】个性  解读  语言

2014年3月16日,名气遍布全国的著名清华小学校长——窦桂梅亲临我市,全国各地的同行慕名而来,齐聚在金鹰大酒店会议厅。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的接触窦桂梅老师,第一次是在09年浙江省“千课万人”上听了一堂窦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事隔近5年又有幸聆听了《皇帝的新装》的现场教学,真真正正地感受浓厚的语文味,不得不被窦老师对语文的个性解读能力所折服。

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基础。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来源于教师对文本正确、深入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无法很好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文本解读无疑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以下我就结合这两堂课,谈谈对文本解读的看法。

一、个性解读,探解文体

片段一:《皇帝的新装》导课:

师先写好课题,课题下写着:常人体童话。

师:我们知道童话有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就是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跟现实生活联系很密切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是一篇常人体童话。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并且是常人体童话。窦老师在一开始便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常人体童话,紧扣文本,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

片段二:《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

师:(拍醒木)上回书说道,我们对题目的朗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朗读,理解了人物这些不同的表现。这真是——

生:(和学生结合板书共同表达)洪教头乃狂妄、骄横、无礼之态;林冲乃谦虚、知礼、忍让之姿。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语言及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成功,在语言设计上,素有“一部红楼梦,半部水浒……”的美誉,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之经典。《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章节改写而成。在语言运用及人物形象塑造上是《水浒传》的典型代表。窦老师上什么样的文章就还它什么样的独特味道,在授课时窦老师适时的加入一些评书的元素,还它本来的味道。为了体现评书的特点,在教室内,拍“醒木”的作用是提神,引起听众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体现一些评书的味道。

二、个性解读,深知出处

《皇帝的新装》是一部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世界知名小说家和翻译家叶君健翻译。他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发展也给予极大关注并作出了大贡献。叶君健能成为世界知名的翻译家,那是对中国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底蕴。窦老师花大把时间研究《皇帝的新装》中英外的秘妙。运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中国语言的奥妙之处:

    “Ohatchee cloth is charming!”said he aloud,“It has my complete approbation!”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英文中是“皇帝大声地说”,而叶君健这位翻译大师却翻译成“皇帝说”这就没有了对如何说的限制,英文中是“oh”,可叶君健爷爷却翻译成“哎呀”,一个“哎呀”让学生用不同的声调去读,感受出不同语调下的不同语气和心态!学生在窦老师的引导下,演得有趣味,演得有感受,演中自然而然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独特的解读,是以往执教这一课的老师所没有触碰到的,语文教学允许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窦老师的个性解读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个性解读,沉入语言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读书是这样,教师解读文本也应当是这样。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再说“沉入”。沉入,就是将文本看作“水”!文本是水,为什么是“沉入”而不是“扎入”“进入”?那是因为“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慢慢读,很从容,气定神闲,这是一种境界;同时“沉入”到了最后,一定是整个身子都浸入水中的,是身子跟水全方位接触的。沉入语言,也就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身心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接触。窦老师,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因此才有无人攀登的课堂效果。

(1)比较品味法

片段:《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在这场枪棒较量中,林冲最终一招制胜——“一扫”,那题目应该是?

生:“林冲棒扫洪教头”。

师:那为什么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棒扫”?。再读读,比较一番,有什么不同?

生: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

生:“扫”比较单一。“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扫”只是结果。

师:有道理!我看这个“打”字不仅包含了“扫”字,文中那“较量、交手、一横、一退”不都是“打”吗?你看,“打”字内涵多丰富!好题,再读!

生:(朗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从声音上,放开声音朗读,“扫”和“打”,哪个更响亮、更有分量?(找两个同学对读比试)同桌间对读比试比试。

师:你俩读得热火朝天,怎样?

生:我们觉得读起来“打”字更响亮。

师: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想过这两个字儿的发音没有?拼出来!归到哪个音?

生:“打”归音“a”,“扫”归音“o”

师:(逗乐)a,张大嘴巴a,a,a, 瞧,拼音还真是根好拐杖,从一年级拄到六年级。o,圆圆嘴巴o,o,o,哪个字儿响亮?再读,读出“打”的响亮和力量!

 

通过换词比较,学生便会明白“打”的词义更丰富,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林冲武功高超,棒法不拘一格。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很多一线老师都懂得换词教学,但极小有老师会从读音上发觉使用“打”字的妙处,也只有窦老师才有如此的睿智。

(2)赏读品味法

《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教学:

师:(引读)且说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

生:(朗读)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瞧,这副模样——来者不善!咱们好好读出人物的外貌。

生:(朗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谁来再朗读,让我们见识见识他的尊荣?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朗读时,没有重音“挺”。)

师:洪教头的胸脯不够挺啊。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洪教头胸脯“挺”了,可戴的头巾不够“歪”!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终于读出了一个“挺”着胸脯,

歪戴头巾的洪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洪教头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就是这样,整节课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所谓朗读就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自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需要多讲,也不需要多问。在老师巧妙地指导“胸脯不够挺!” “帽子不够歪!”“洪教头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然而然就把一个傲慢、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洪教头活灵活现地读出来了。在一遍又一遍地赏读中,学生就理解了文字的含义。

(3)换位思考法

《皇帝的新装》片段教学:

    师:是呀!如果你是大臣你想别人说你不称职吗?

    生:不想!

    师:如果你是百姓你想别人说你愚蠢吗?

    生:不想!

    师:你想别人说你愚蠢得不可救药吗?

    生:更不想!

窦老师摆脱传统的“老师至上”的理念,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通过采访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站在大臣、百姓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养成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换位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是接受老师给予的死记硬背的知识。

(4)表演体验法

   师:(出示:“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

窦老师请同学们合作表演文章最后一部分,要求脱稿,记住台词,分好角色。从这三幅《皇帝的新装》名画中选一幅做背景,从这三段音乐中选择一段做背景音乐。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汲取应当习得的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强调主动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窦老师深深明白 “表演—体验教学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背景图画、背景音乐,在演中体会皇帝的无知,大臣的虚伪,小孩的真诚。同时也有助于捕抓皇帝、大臣和小孩的内心活动。

常有人问窦老师:“您是怎样看自己的?”窦老师回答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是一门有着其独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用不同的文字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要求在上课时,怎样的文本就要还它怎样的味道,童话要有童话的味道,小说要有小说的味道,诗歌要有诗歌的味道,窦老师便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揣摩,将不同的文体以其独特的方式带给孩子们,让课变得有意思起来。窦老师以她对语文独特的敏锐性,采取多种的方法——比较品味法、表演体验法、赏读品味法以及换位思考法。让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字、喜欢上文字。

 

【参考文献】

1.张风友.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10).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与语言品味研究.中国学术期刊网,2012.

3.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