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力:作文修改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发布时间:2016/7/6 14:51:25【摘 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失真、作秀、低效”的现象,皆因学生修改过程自主意识的缺失。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写本色作文,感受生命的质感,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做一番尝试。
【关键词】作文修改;自主意识;本色作文
余文森教授在《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中指出现在有的课堂存在“失真、作秀、低效”的现象,这也正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写照: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教师批改半死但收效甚微。作文修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最主要原因是作文修改时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这导致学生因写作兴趣不足、热情不高而讨厌写作文,老师也因此怕上作文课。
一、为什么需要自主意识
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一个产品只要有自主创新就能会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就有市场。且看一名学生的文章在修改前后的差别:
指路人(原文)
母亲是我漫长道路的指路人。浓浓的母爱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这种浓浓的母爱。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夜黑风高,我肚子疼得厉害,吃了数次药也无济于事,此时母亲已进入了梦乡,当她听到我痛苦的呻吟声时,当即来到我房间,说:“勇敢点,我帮你按摩一会就没事了。”然后她轻轻地按摩着我的肚子,我看到她那疲倦的双眼时,我顿时感到一阵暖流淌过,遍布全身。过了许久,母亲见我面色不再僵硬,便拍着我的背,哼起了小曲,哄我入睡。
暖流(升格文)
浓浓的母爱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那爱的暖流每时每刻都能让我感受到。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夜黑风高,我肚子疼得厉害,吃了几次药也无济于事,而此时,母亲早已进入了梦乡。我只好大声叫着“妈!妈!”,那痛苦的呻吟,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搅浑了母亲的梦境。
母亲冲进了我的房间,“怎么了?怎么了?”见我手抱肚子,她急忙俯在床边,搓着手,等把手搓热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放在我的肚子上,轻轻地按摩着,“乖,没事的,一会就好了。”我顿时感到一阵暖流淌过,遍布全身,肚子不像原来那样疼痛了。沐浴在母爱的暖流中,我渐渐睡去。
文章在修改之前,标题与内容不相切合,有些情节失真,如妈妈睡着了却听得到我的呻吟声,妈妈哼小曲哄我入睡等。改后文章就让人耳目一新,首尾点题,内容切合主题,情节真实而母爱跃然纸上,不得说学生修改能力不强。
二、学生修改作文为什么没有自主意识
1、教师没有对学生作文修改自主意识给予足够的尊重
“中考”是根指挥棒,许多老师认为作文就是靠“熟能生巧”,以固定的模式去构架文章,教师与学生根本没有去研究作文的修改,更不用说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了。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似乎已成为教师的专利,教师轻视学生作文修改自主意识。一篇文章从生产出来到给予评定,基本上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学生只写文章,却没有参与文章的修改,造成学生主动修改的动力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方面,教师被批改任务压得透不过气,要眉批、横批、点批、总批,讲究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作文完成之后学生也很释然却也很被动,教师说好说坏,学生只有听的权利,全无交流,对教师的评语不能理解甚至漠视无睹;久而久之,作文训练,也成了他们湊字数的“悲惨”游戏了,少有学生去关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生动表达等方面的事了。因此作文里的套话、假话一堆,少有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
2、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作文自主修改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领学生主体的回归,提倡抒写本色作文,写有生命质感的文章,同时要求“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这更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方向。
方法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与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正如新《课标》所说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普列姆昌德说过:如果作家总是睁着眼睛,那么他从空气中也可以获得小说的素材,经过几年的磨练,观察就自然了,目光自然就会选择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写观察日记,作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就积少成多,在写作时可以找到生活中能为激情所渗透的动作、语言、肖像、环境等细节,学会以小见大地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美文阅读、名著赏析。课文是最好的范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学会写作。如学习到《紫藤罗瀑布》时,针对开头结尾,就要让学生学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让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或名著,让他们轮流交换阅读,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谈阅读体会,一段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后的交流会,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自己的个性解读。
方法二:激发学生自主创写
叔本华指出: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塞·柯尔律治也说过: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但反观现在的学生作文,假、大、空一片,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虚情假意,所谓的满分作文、评分标准都禁锢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去迎合阅卷老师的喜好,而老师为了成绩,也只是让学生抄范文、讲套话,写虚情。
写作,就要让学生写有生命质感的文章,不外乎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细节到位。黄遵宪说过: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2011版课标》提出要“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在写作过程中再现真挚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情感的独特性,写出他们的“真话、实话、心理话”。而要让学生避免空谈讲套话,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要让他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写作。
而进行规划有序地训练,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点,可以将作文基本要求细分,如:内容具体、顺序合理等。文章中心分为有中心、中心明确等。按难易、复杂程度、不同文体等划分成20-30个训练点,安排在六个学期里,每个学期解决3-5个,保证基本过关。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要强调一写一得。如人物描写,那么可以再细分到人物正面描写里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次作文训练外貌描写,学生在作文里如果有这方面的较好的描写,最低打80分,如果再有其他的描写或者出彩的地方,可以再多打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再下一次训练时,就增加一项内容,打分一样的进行。这样让学生不断地在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作文了。
新课标要求“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样的训练量在农村学校要完成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在每天3分钟演讲中给予解决。在每天演讲之后设置一个话题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畅所欲言,初一年不少于450字,初二年不少于500字,初三年不少于600字。第二天针对所留下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挑选佳作进行展示。这样两天一篇习作,每两周就有五篇左右的文章,三年下来,3万字会达到的。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参与讨论交流目的只是培养兴趣,让他们的作品得到展示,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正如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所说的,是让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作”“让心灵欢歌”。这样的训练之后,由量变而引起质变,不愁学生写作水平不提高。
方法三:促进学生多样修改
针对教学常规检查要求的“六大六小”或“八大八小”的作文,很多都要求教师进行评改,而不得让学生参与,这与新课标“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的要求明显不符。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多样修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修改,然后让其他同学修改,在初一上学期半期考前先要求他们每篇至少找出三个错字和三处病句并修改、找出五处美词佳句并评析。半期考后可以再加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说出所修改的文章可以增加哪些内容可以使文章更好,说说理由,并签注上修改者的名字,而原作者如果有疑异,可以找修改者讨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作文的旁观者的身份,使他们潜心于写作与修改。教师在评分时,得分可以是原作者占60%,修改者占40%。而每一次作文在修改之后,每组都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加以展示。同时,班上可以成立作文修改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评判推荐展示。这样,学生们就从原来的“学写作”到后来“学会写作”,真正达到了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而教师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开来专心于指导学生进行评改了,师生双方都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去,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余文森.《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2011年版